Stellantis左手卖东风,右手买零跑

vehicle公众号
关注

内卷的中国车市,需要汽车出海的星辰大海

而中国智能电动车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中国电动车品牌,例如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传统中国汽车品牌例如比亚迪,吉利,广汽,长安等电气化崛起。

据《 中国能源报 》上前工业部长苗圩发布的文章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在2021年已经就超过1000万台,可以看出大家早就准备好了混战,埋下了中国电动汽车在中国异常“卷”的局面,随着而来的是我们之前文章也介绍的,电动车鲶鱼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搅动,在2023年将中国新能源汽车触发了如火如荼的价格战,各家特别是新势力都苦于公司的烧钱速度以及价格战后的更加恶劣的盈利空间。

于是中国一众新能源汽车包括零跑等,都把中国汽车“卷”的解药,指向中国汽车出海,目标星辰大海。

所以Stellantis 与零跑的合作,正好符合外资品牌对中国巨大汽车市场的觊觎,也符合外资对中国智能电动车技术以及供应链的依赖;当然零跑等新势力面对如此内卷的中国市场,对资本的渴求以及对出海的期望都促使了双方的双赢合作。

合作的细节,看好中国汽车出海

根据Stellantis发布的信息,他认为:

零跑是中国市场上技术为导向的电动车领导者。开发出网联汽车支持定期OTA,自己全栈自研ADAS,CTC的电气化平台;

零跑拥有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垂直整合电气化系统,电子电气架构,智能网联座舱等;

在内卷的中国车市证明建立了竞争力,成为中国第四的纯新能源玩家,并且持续缩小与头部的差距,产品覆盖完整从A-E级别市场区间,质量方面获取了小型SUV的质量第一。

所以Stellantis觉得买入零跑可以让Stellantis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的、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中国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从而让Stellantis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培养更多机会。我们之前文章分析Stellantis2030年战略的文章《Stellantis 的敢于前行2030长期战略》中指出Stellantis希望电气化战略化转型成功,同时还要保持两位数的利润,显然常规操作的大众集团走在前面仅仅只能有大约5%的利润率,所以通过轻资产入股押宝中国车市新能源玩家的方式符合Stellantis的2030战略方向。

这样Stellantis可以通过快速整合零跑的智能电动车技术以及供应链从而实现Stellantis快速投产智能而且价优的电动汽车;其次可以通过零跑快速获取中国智能汽车的技术和供应链;另外符合Stellantis在中国轻资产的运作方式,而不像之前需要在中国本土合资建厂来赢取中国市场的利润,现在只需要以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中国市场。

最后来可以参与未来中国汽车出海出口的机遇,中国汽车出海如我们之前文章《中国汽车出口数据喜人,但汽车强国任重道远》指出中国汽车出口从2020年开始经历高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并且数据预测未来到2030年一直高速增长达到860万台一年。所以零跑国际将在2024年下半年在欧洲开售零跑C01,在2025年通过更多车型拓展到中东,非洲以及南美。计划在2030年年出海出口量超过50万台一年。

零跑国际Stellantis占股51%,零跑国际独家拥有零跑海外的销量以及制造。这个可能最近是零跑港股掉的原因?毕竟之前的商业模式大家都看好未来出海,现在零跑的海外销售控制权以及利润的51%都在Stellantis手上,也就是Stellantis控制着零跑的出海。

国际车企入股中国车企,进入高潮

Stellantis占股零跑并合作出海是继大众入股小鹏之后,国际车企巨头们又一动作。当然这是国际车企入股中国车企的开端,未来将有更多的此类新闻来自于汽车界,不单单会有主机厂还有供应链。要知道中国还有很多新势力,主机厂以及企业在内卷中磨练技术以及供应链同时也磨灭了他们的财务报表;而国内还有很多外资主机厂和供应链品牌正在苦想如何能够保住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毕竟这是世界第一的汽车消费市场,这是他们过去多少年的现金奶牛。

我们看到现在大众,Stellantis找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合作伙伴,可是还有丰田,通用,本田们等巨头们呢,汽车供应链里面被中国供应链新势力们慎得慌还有博世,大陆,采埃孚们呢。所以今年上半年的车市价格战,国内汽车产业内的玩家们从主机厂到供应链都整懵了,但是冬天来了,春天其实也不远了。你怎么看Stellantis和零跑的合资?你觉得下一个中外反向合资入股的会是谁?欢迎留言讨论。

*未经准许严禁转载和摘录

1.STLA-LPM-Partnership-Presentation.pdf

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2年汽车工业产销情况.pdf

3.Stellantis_FY_22_Results_Presentation.pdf

       原文标题 : Stellantis左手卖东风,右手买零跑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