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硬被打脸,日系汽车品牌败走中国市场

金刚新能源
关注

随着本田在进入中国25年后,第一次实施官方裁员,日系汽车品牌在中国遭遇再次引发关注。

从品牌的角度,除了本田裁员外,丰田也在中国宣布了裁员,缩减了产能,而像三菱此类,则直接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从消费者角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日系品牌一下就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要知道,可能就在5年前,但凡问人购车建议,不说一大半也至少有一小半人,会推荐购买一辆日系汽车。可如今呢,要不是因为裁员和退市,又有多少人会主动想起日系汽车品牌呢?

从市场数据角度,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4.1%,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17.6%,三年降幅6.5%,是所有品类中降幅最为显著的。

这些不同维度的参考指标,都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日系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掉队了。

所以,究竟是如何掉队的?

日系品牌败走中国市场

就在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两大日系品牌的遭遇,显露出其在中国市场如今所面临的困境。

本田汽车12月2日表示,由于迅速转向电动汽车市场,燃油车销量比重将大幅降低,公司将解雇中国合资企业广汽本田约900名合同工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裁员是本田进入中国25年以来第一次实施官方裁员。

另一边,一汽丰田发布了致经销商伙伴的一封信,宣布在10、11月份已大幅下调生产的前提下,将在未来三个月内继续大幅度向下调整生产配分。更早之前的7月份,丰田在华的另一家合资公司广汽丰田也发生过大规模裁员事件,涉及1000人。

这里先直接上观点,日系品牌在中国掉队的原因,在方向上是电动化转型速度缓慢,导致发展理念落后;在时势上,是赌错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速度,导致产品矩阵脱节;而在产品上,则是混动车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正是在这三股合力影响下,其市场份额,犹如小刀割肉般,被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无限不断划走。

方向上,在电动化发展过程中,原有靠动力拉开产品等级的逻辑失灵,车辆开始拼内饰、智能化,这是国产车这两年突破的重要方向。但再来看看日系车呢,其依然止步于简陋设计所带来的稳定性上,在内饰和智能化配置上依然延续着燃油车时代的简陋。

时势上,日系车一直在坚持混动,押宝在中国新能源补贴退坡之后,混合动力车型可以大行其道。可结果,新能源补贴至今没有彻底取消,同时消费者对于纯电的接受度也越来越大,导致日系产品竞争力锐减。

而在产品竞争力上,国产的混动,已经进入5位数级别,价格已经被比亚迪、长安之流打下来了,并且这些5位数的国产混动,还在卷内饰、卷智能化。日系品牌价格高出一截不说,再后者上相比国产也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所以无论是指导理念还是产品竞争力,国产车崛起,都让日系品牌十分被动。

直接的表现,就是日系车的市场销量不断下滑。放下裁员的本田和丰田,看看马自达,上半年同比下滑49.4%;再看看雷克萨斯,上半年同比下滑了20%;日产呢?直接预估今年在华下滑23%。用一句不太精准话来概括就是,几乎能叫得出名字的日系品牌,都在下滑。

付出嘴硬的代价?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尽管面临着市场颓势,但日系品牌还十分“嘴硬”。

这里面,丰田几乎是一个代表。至今为止,丰田章男几乎是市场上,为数不多依然保持持续输出反对电动汽车的车企负责人了。

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曾经说过:“我认为需要改进的是发动机,而不是转型为新能源汽车。”直到最近,面对丰田电动车发展的颓势,他却表示公司销量的放缓,恰恰证明了他对电动汽车的抵制是正确的。

丰田章男似乎始终坚信,纯电动汽车只是未来通往更清洁交通的方式之一,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汽车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简单的说,就是要紧抱着油电混合的招牌不放。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毕竟语言影响意识,意识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结果。丰田虽然也“嘴硬”式的在纯电领域有些动作,但也难以激起水花,就在最近丰田还下调了其全年电动车销量预期,原因就是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一个品牌在市场掉队,其实很正常。比如像丰田,嘴硬就是不押宝纯电,其在电车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掉队,也很正常,那是嘴硬的代价。但来自某个国家的品牌,能在纯粹的市场环境下集体掉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别人根本不慌。

可能和大家的直觉不同的是,日系车的颓势,只限于中国大陆市场。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日本四大车企在美销售增长18%,丰田涨了17%、本田涨了33%、斯巴鲁涨了6%、马自达涨了3%。而以日系车代表丰田为例,其销售不仅实现了全球增长,更令人意外的是,其盈利能力还一举超过了特斯拉。

所以,这就是日系车面对新能源迟缓的第一个原因:车企不重视。因为燃油车构建的基本盘,实在是太稳了,以至于几乎在中国市场大败退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业绩增长。

与此同时,作为日本品牌,还面临着发展意识的束缚。实际上,电动车之所以被认为是发展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就是环保。而日本,作为一个能源匮乏同时社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环保意识也是领先的。所以其国内不仅流行着K-Car这种极为油的小型车,同时混动汽车在日本的普及率也十分高。所以无论是从使用使用成本还是环保诉求来看,都至于让纯电车在日本很快流行。这也是日本车企,发力新能源缓慢的第二个原因: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而更为关键的理由可能还在于,日本缺少一个活跃的互联网市场氛围。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之于燃油车,真正的跳跃,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能源转换。核心其实还是在于,电动化后,带来的电气化驱动的智能化革命。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汽车的功能属性也从原来的交通工具,转变成为一个更加独特的场景空间。在过去,几乎没有人愿意花太多时间呆在车里,但在今天,显然这一印象正在改变。而智能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其实来源于互联网发展的技术溢出。但我们看看今天的日本,其几乎没有知名的本土互联网公司,并且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社会的渗透其实是远不能和美国以及中国市场相提并论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丰田这样的企业,其实累计花费超百亿美元研发自动驾驶,但实际效果却不佳。

写在最后:

总结来说,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掉队了。

掉队的原因,很简单,其电动化进展缓慢。

但同时,其全球市场的地位,依旧稳固。

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变量,至少透露出两点信息:1.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至于让日系品牌这些“混日子的富二代”一不小心就掉了队。2.中国品牌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已在纯电领域,成为世界一线力量。

而日系品牌,之所以新能源发展缓慢。原因很多,首先从全球市场来看,燃油车转型新能源,还有着一个缓冲的过程。而日系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日本社会的文化和科技产业链,决定了在汽车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日本不具有领导世界发展的机遇。因为在上一轮互联网革命中,日本掉了队,这直接影响其在汽车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所以,我么看到,至今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丰田尽管行动迟缓,但每当其在新能源领域有哪怕一点点动作,都会被解读为“危机感十足”。因为,除了中国市场,其他市场的“新能源”游戏,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至于未来,可以看到日系品牌,正在竭尽全力的追回差距,如今也开始正儿八经的思考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正像左手与右手的互博一样,电动车多卖一台,就意味着利润丰厚的燃油车少卖一台。日系品牌们,真的有“断腕”的决心吗?让我们把答案交给时间。

       原文标题 : “嘴硬被打脸” | 电动势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