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问界——其车型价格区间正好与BBA的56E、34C重合,已显现出很强的市场潜力,最有机会从BBA手中抢食更多蛋糕。
作者|刘珊珊
编辑|杨铭
新能源车赛道突飞猛进后,似乎所有人都认为,BBA在华会有开始崩溃的那天。
“请了美女主播直播,但进店客流和人气下滑得厉害。相比很多新能源品牌人气火热,真是江河日下。”曾在重庆某奔驰4S店上班4年的贤斌,去年6月未经多少考虑就选择辞职,跟随几位同事脚步,转身去了隔壁商超某新能源品牌做销售。
几个月后,贤斌觉得这才是正确选择:在BBA时负责的价格谈判、保险、金融、交车、上牌等服务,在新能源都统统被砍掉交由专门团队负责。“人气完全不愁,现在主要是接待客户和订单留存工作,服务属性增加不少,薪酬待遇反而比以前高一些。”
在贤斌看来,尽管目前新势力整体利润、品牌溢价还无法和BBA相提并论,但随着国产新能源车集体走向高端,“无论是天花板还是职业上限,都比以往更高。”
一线销售选择转变背后,毫无疑问是新能源车的势不可挡。乘联会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12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为94.5万辆,同比增长47.3%。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773.6万辆,同比增长36.2%。
市场格局来看,根据各大国产新能源车企发布的截至去年12月的交付成绩单,比亚迪以302.44万“遥遥领先”,上汽新能源、广汽埃安分列二三位,“新势力”理想、蔚来、零跑、小鹏、赛力斯(问界)、极氪都有不错表现。
与此同时,国产新能源车售价持续走高,正成最受关注趋势之一。这也让外界重新开始讨论起有趣话题:留给BBA(宝马、奔驰和奥迪)领先的时间,还有多少?对消费者来说,是否真如段子所言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了?
01
售价集体赶超BBA
“以后不能在宝马里哭了,因为我不配。”一位网友戏言。
按照乘联会标准,售价30万元以上,在国内车市属于高端车。此前,在10万-30万元中低市场,国产新能源车已经占据较大优势,但在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BBA是公认的第一高端阵营。
如今,冲击高端的诸多国产新能源品牌,正试图从BBA手中抢走更多潜在消费者。
这从售价不断推高就可见一斑。问界M9定价46.98万至56.98万;理想MEGA定价60万;蔚来ET7售价42.8万-50.6万,ES8售价49.6万-65.6万,ET9预售价格80万;比亚迪腾势D9售价66万,仰望U8高达109.8万;吉利极氪001FR,76.9万……
超50万平均价格,不仅大幅超过BBA的34C价位,直逼主流车型56E,甚至直接冲击奔驰S、宝马X7、保时捷卡宴等百万级高端门槛车型。
对国产新能源车而言,不曾掩盖赶超BBA、保时捷等一众豪车的野心。
“M9是1000万元内最好的SUV”,这是余承东发布问界M9时的豪言壮语。“ET9应该是整个中国汽车公司真正进到以BBA为主的国际品牌的最核心堡垒的第一款车。”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试图用一长串定义,去彰显ET9的“高端定位”。
同样,李想对理想首款MPV车型MEGA的今年预测,是拿下“5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销冠”——这意味着需要战胜宝马X5、奔驰S、保时捷卡宴等一众对手。甚至,就连尚未正式上市的小米SU7,雷军提前已经在微博声明:50万以内无对手。
汽车工业史一百多年,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追随者。新能源转型时代,中国新能源车崛起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格局,超越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弯道超车不可取,换道超车正当时。从任何角度来说,中国新能源车走向高端,提升品牌形象,在新时代掌握汽车行业话语权、定价权,都是必然之举。
对这些车企而言,集体冲高端赶超BBA的底气,大概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电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传统燃油车巨头品牌光环带来的销量加持逐渐减少,国产新能源技术、产品智能化、供应链优势冲击下,原有汽车概念、技术、车辆级别、续航里程乃至定价都被重新定义。除了特斯拉,环顾全球其他新能源品牌,难以找到与中国品牌匹敌者。
二是智能汽车上升为国策。2020年中国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继明确汽车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后,为推动汽车业技术进化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智能汽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对产业未来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三是智能为王,生态至上。相比BBA,国产新能源车黑科技满满,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电机电控、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芯片方面领先不少——问界M9、小米SU7等等国产新能源车,沿用智能手机经验,将配置和技术堆到了天花板。
尽管部分智能化配置目前仍面临“实用主义者”考验,但从用户角度来看,绿色环保、科技配置、智能化体验对购车影响权重正快速上升,让各大新能源品牌有了抢占“用户心智”基础。
四是中低端新能源车堪称最内卷的市场,加上网约车市场格局稳定、销量饱和,市场增量有限。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就发文称,2024年新能源车市场面临一定的需求群体结构压力。这意味着,后入局玩家需要在利润更高的高端市场寻找突破口——其实这也是小米为何在车市场不再追求“性价比”的主要原因。
种种因素,决定市场渗透率只有15%的高端新能源车市场,将成所有入局者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