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电动化刹车,是看清了还是害怕了?

大众侃车
关注

TEAM

作者:大众侃车 张娜

排版:橘子洲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千城数智(效果营销智能机构)出品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正在缓慢减弱。

近日,苹果放弃了长达10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一时间,关于“苹果怂了”的言论满天飞。

在此事宣布后,苹果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发生调整,取消了电动车项目,一部分员工被调到机器学习和AI部门,这意味着,未来,不造车的苹果或转攻AI。

“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

事实上,苹果放弃了该公司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从侧面反映出来目前电动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事业,其未来市场还有待评估。

在电动车市场上,中外车企开始分道扬镳。

2月22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继续生产并更新内燃机产品线,并推迟电动车的生产,其电动车销量达整体销量50%的目标由原来计划的2025年推迟到2030年。

车企推迟电动化并不是个例。1月12日,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公开表示“将重新推动内燃机开发”。

再往前,2023年12月,奥迪也表示将缩减电动车的推广规模,未来将不会最大限度提高电动车产量,而是继续推广燃油版、插混版以及电动车。

同年10月,福特汽车宣布北美消费者不愿意以高溢价购买电动车,集团将推迟总金额达120亿美元的电动车投资行动。并在早期,其将2024年电动车年产超200万辆的目标削减至60万辆。

此外,捷豹路虎同样表示,公司会延长纯电动车的开发周期加快生产更多插混车型。

他们开始意识到电动车的激进转型已经不适用于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厂商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犹豫的消费群体,与其去卷渗透率,不如保持盈利以及常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力。

01

市场需求放缓,盈利十分艰难

与中国消费者不同的是,国外消费者正在拒绝电动车,原因是太贵。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美国成年人不考虑购买电动车作为他们下一辆汽车,主要原因是缺乏充电设施和成本高昂。

当地充电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电动车价格居高不下、激励补贴政策退场等问题仍存在,外国政府已经重新考虑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例如,英国正考虑将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新车的日期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再比如,保时捷首席财务官梅施克表示,欧洲2035年逐步停售燃油车新车的计划可能会被推迟。

为什么曾经高举电动化大旗的外资车企开始暂缓电动车的推出?难道电气化不再是未来的出路了吗?

究其原因,视线要回到中国汽车市场,中国品牌以“价格战”实现快速扩张以及全球化布局让外资品牌的电动化生存空间更压抑,亏损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下一代福特电动车,只有在盈利的情况下才推出。”福特CEO法利强调。

原因是,福特汽车电动车的亏损已经高于预期。福特汽车2023年财报显示,目前公司纯电车型的研发展露资本支出亏损高达47亿美元,略高于此前45亿美元的亏损。

奔驰汽车也并不好过,即使是高举高打电气化,其2023年纯电动车销量也仅占奔驰全年乘用车总销量的11%。

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aellenius)曾无奈表示:“即便在电动汽车市场较为成熟的欧洲,到2030年全电动车型的销量可能仍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自身电动车的盈利问题是影响其电动化的原因之一,从另一角度看,中国车企增收不增利的“弯道超车”让他们看清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太过于急于求成,追求渗透率、市场,忽略理性的利润率,那这个行业不会持续的。

放大中国品牌的发展,有意思的是,电气化走的太快的中国品牌利润却不及走的缓慢的外资品牌。

众所周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品牌鲜有盈利的,即使是盈利,其盈利之和也抵不过奔驰一家。财报显示,2023年奔驰汽车息前利润143亿欧元(约1115亿元人民币),同期,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盈利仅300亿人民币左右,奔驰一年的盈利相当于3个比亚迪那么多。

也就是说,中国品牌电动化的高渗透率并未转换成高盈利。频繁的“价格战”正是中国品牌以牺牲盈利性抢市场的表现。

“过早终结燃油车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丰田章男曾表示自己对电动化的思考。这不是与中国汽车市场作对,而是对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提醒。

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24年开年,中国品牌“价格战”愈演愈烈,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售价来到了7.98万元,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车在逐渐增多,但渗透率增长程度却在变缓。

业内分析师表示,目前中国的整个电动化市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别看中国品牌现在很活跃,市场份额高歌猛进,但5年后会出现变数。这也是外资品牌谨慎看待中国汽车市场的原因。

02

变革仍在持续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资车企暂缓电动车目标,并不代表电动化是错的路线,只是这条路线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比起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日趋强大,外资品牌在全球新能源的供应链上并不具备优势。中国汽车之所以能够凭借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一举带动了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正是因为其拥有一套成熟且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另外,中国车企还汇聚了全球最为丰富且顶尖的技术人才资源。而这都是外资车企所或缺的。

▲另一方面,电动化的指标和应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还未达标,其改进空间巨大,如果此时进来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风险。中国品牌电动化决心很大才能够成就如今的成绩。而外资车企巨头显然没有“壮士扼腕”的毅力抛弃盈利去发展电动车。

如果传统外资车企想要在新能源领域分一杯羹,必须要躬身入局,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并寻求中国车企的帮助。

尽管外资车企选择了推迟电动车规划,显然他们并不想要放弃这一未来发展路线,和中国车企合作利用后者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不失为一种办法。

例如,2月29日,大众与小鹏签订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及订立联合采购计划,利用小鹏在智能化与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优势提升大众电动车的智能研发能力。

再比如,奥迪和上汽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利用上汽智己平台,打造中国消费者喜欢的电动化车型。

再比如,丰田bZ3车型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电机与电控系统,是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的首款落地车型。

外资车企推迟电动化难道是因为电动车不香了吗?从这一方面看,其选择推迟燃油车倒更像是无法接受如今市场格局已经改变,在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上,其原来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中国品牌的发展将其狠狠压制,其需要破坏曾经已经约定的规则以求得生存之道。

也许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但视野回到整个新能源动力路线上,新能源的路线并不等于纯电化,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PHEV或是一条不错的路线。

此外,氢能、固态电池的发展也影响着新能源的发展。也就是说,此时的外资车企推迟电动车只是基于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考量,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变革仍在持续,最终路线尚未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和技术基础,面对未来价格战,自身实力不够、成长性不足,汽车将会成为下一个脱钩的产业。”一位业内人士说。

       原文标题 : 外资车企电动化刹车,是看清了还是害怕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