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国汽车,“正确”的背后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说到底,是触及到利益红线了。

作者丨王小西

责编丨杨晶

编辑丨何增荣

有个小窍门,当你看到网络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开始抛出“中国汽车威胁论”的时候,那就是说,美国大选进入了“Fight”模式。

就像最近美国总统乔·拜登发表声明,要针对中国网联汽车(Connected vehicles)展开调查。接着,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反华议员卢比奥接连渲染中国电动汽车构成“威胁”。

而且,有些事会被媒体刻意放大。比如就在3月6日,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也跳出来说,不希望看到中国光伏产业在太阳能电池板市场的影响力在电动汽车领域“重演”。

“我不会让这种情况在我的任期内发生。”在看似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演讲中,拜登总统宣布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阻止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网联汽车和卡车进入美国市场。

问题是,众所周知,美国大选的演讲嘛,说的像真的一样。这个调查的杀伤力有多大呢?

“国家安全”是个筐

实际上,无论是格兰霍姆的“我们非常担心中国会通过这个产业在美国站稳脚跟”,还是拜登总统的“中国汽车充斥美国市场将给美国带来国家安全风险”,都表明了一点,大选中的“政治正确”。

我们看看拜登宣布对中国汽车调查的地点就知道了,是在密歇根州沃伦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集会上。

众所周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是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巅峰时期会员超过150万。现在没落了,也有90万人。再加上,密歇根是六大摇摆州之一,选举人票有16张,拜登对此不能不重视。

美国大选一直有“得摇摆州得天下之”之说,2020年的时候拜登就是以15万票的优势拿下密歇根州,最终当上总统。所以,拜登在密歇根宣布这个消息,表面上是在“维护国家安全”,其实还是为了选票。

拜登的难处在于,密歇根州大约20万的穆斯林注册选民,因为巴以冲突的关系,是绝对不会投给拜登的。所以,拜登必须找到新的选票来平衡阿拉伯裔选票的损失。而密歇根汽车工人及家人相关的300万总量的选票,就是最有潜力的金矿。

拜登讨好选民,打出这些汽车工人最关心的饭碗牌,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况且,密歇根的“三巨头”们也非常焦虑,在此前的纽约沃尔夫研究公司主办的汽车会议上,多名CEO不约而同谈到,“墨西哥销售的汽车中有25%来自中国。世界正在发生变化。”换句话说,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其次,来看下“神助攻”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3月1日,雷蒙多宣称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可能“每分钟都在收集数百万美国人的数据”,以及“(如果)美国路上有300万辆中国车,中国能让它们同时熄火”等。

这个“吹鼓手”讲到,“试想一下,如果美国道路上有成千上万辆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可以被立即同时禁用,那将是多么可怕。”

问题是,美国路上有多少中国车呢?而从目前的美国市场来说,中国汽车直接的市场份额接近于0。当然,肯定有从墨西哥转口进入美国市场的,毕竟,近年中国汽车出口墨西哥大增。

而根据USMCA(美加墨三国协议),在墨西哥建厂,汽车出口美国只需要缴纳2.5%关税。如果满足2020年USMCA所严格规定的本地零部件标准(75%的零部件在墨西哥制造),连这个2.5%关税都免了。这对在墨西哥建厂生产的中国车企来说,是好事。对美国来说,肯定得“防患于未然”,堵上这个豁口。

所以,根本目的还是想要阻断中国汽车的发展。因为,一旦允许中国汽车、特别是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底特律“三大”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福特汽车总裁兼CEO吉姆·法利而也曾对美联社表示,福特和美国其他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将难以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竞争。

所以,利用美国的游说制度,在大选的当口,就像密歇根州的媒体早就大肆宣传中国借道墨西哥“进攻美国”,在“毁掉美国汽车工业”一样,无论是拜登总统,还是雷蒙多和格兰霍姆,其政治目的都很明显。

但是,毕竟中国的电动车还没“卷”到美国,这次拜登是拿“网联操作系统”和“数据安全”说事。然后,归因到“维护国家安全”这个筐里面,反正什么都能扔到这个筐里。

拜登称,这些中国制造的汽车“网联操作系统”,会收集有关美国公民和基础设施的“敏感数据”,并将这些信息传回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政治博弈之下,就像《纽约时报》报道的,美国商务部将马上采取行动,启动安全威胁调查,可能会针对中国生产的汽车制定新的法规或限制。之后美国还会继续针对中国电动汽车,推出各种应对政策。我只能说,您就当美剧看吧。

“返油”为什么?

从目前来看,电动车在美国的普及和扩张速度在快速减缓。根据瑞银集团的预测,美国2024年的电动车销量,将会从2023年的47%锐减至11%。而且,特斯拉已经宣布暂停在墨西哥的建厂计划,马斯克也宣称今年会放缓扩张速度。

虽说,美国环保总署2023年宣布过,2030年电动车要在汽车总产量中占到60%,就目前2023年美国全年销售的1560万辆新车中电动车占比只有8%左右的情况,美国的电动化还早着呢。

再说美国的造车新势力,也确实不怎么争气。

除了特斯拉能拿上台面,Rivian在2023年共交付50122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近150%。但公司亏损情况没有改善,还计划裁员10%。开年以来,Rivian股价2个月内跌幅接近100%。马斯克甚至预言Rivian将会在一年半内破产。

另外,另一家Lucid在2023年共生产了8428辆汽车,交付6001辆,亏损28亿美元。同时Lucid预计2024年将生产9000辆电动汽车,不到中国造车新势力一个月的销量,这对于一家处于发展阶段的车企而言,只能说成长性太差。

Fisker也同样面临现金短缺的问题,公司在3月1日宣布将裁员约15%,以节省现金并寻求更多融资。Fisker去年共交付了约4700辆电动汽车,还不如Lucid。

本来“潜力股”苹果造车为人所看好。但就在前些天,苹果内部宣布停止造车,要 All in AI。

苹果“很艰难地决定”,放弃电动车的芝麻而去“捡西瓜”。AI未来的市场规模,是10万亿美元级别规模,汽车毕竟只有2万亿美元。孰大孰小,苹果自然是门儿清。

未来只要把AI做好了,电动车还是可以介入,智能电动时代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本来就建立AI技术的基础上。所以,苹果的做法有点儿类似微软当年,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在云计算上扳回一局,又像美国绕过5G直接开发6G一样。

放弃眼前的红利,眼光长远,这样的对手是可怕的。但问题是,对于美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电动化)而言,眼前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中国这个对手在新能源方面已经超乎寻常地强大了。

反对的声音汇集一处,拜登发声只是利益的代表。至少,拜登是在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汽车工人工会以及特斯拉进行对话后,宣布将对中国汽车发起调查的。

而且,全球的“返油”浪潮似乎正在高涨。

在电动化进程里,丰田公司董事长丰田章男在2022年就曾预测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不太可能超过30%,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怼”一次电动车。而欧洲也是出尔反尔,开始回流。

2021年11月10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比亚迪、福特、通用、捷豹路虎、奔驰和沃尔沃六大车企承诺在2040年前将停售燃油车,届时只出售零排放的新能源车。(与此同时,大众、丰田、宝马、日产、Stellentis均拒绝签署该项协议。)

但是就在最近,曾经宣布要在2030年停售燃油车的奔驰表示,重启燃油车的研发。并表示到2035年,混动和电动各一半,而不是先前的全部电动。奥迪曾宣布在2033年停产所有燃油车,但现在宣布不再追求提高电动车产量,而是继续深耕内燃机和插混车型。

此外,英国本来打算在2030年全面禁止燃油车销售,但是去年9月将这一禁令推迟到了2035年。现在中国汽车正在气势如虹地在世界各国攻城略地,以往那些高傲的汽车巨头不仅在中国被打得狼狈不堪,甚至还面临中国汽车反攻本土的危险。

那么,从去年以来,欧美车企放缓电动车是为什么?电动车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自嗨”?

倒也未必,虽说生产电动车不积极,但是欧美在这个行业从来不曾缺席。即使“顽固”如丰田,也与比亚迪成立五五开的合资公司,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出资24亿欧元入股60%地平线,还以7亿美元收购小鹏4.99%股份……

说到底,这些合资和外资品牌会全程参与新能源过程。马斯克能来中国建厂,也绝不是脑子一热就来了。但是,一方面是欧美的内燃机产业早已形成稳健高效又高质的生产链,利益关联太大。另一方面,其电动车产业链相比中国,落地困难是最大问题。从电池这方面来说,就很够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是欧美,国内的纯电动进程也在放缓。根据乘联会数据,去年纯电动乘用车的累计市场零售销量为514.4万辆,同比增加20.8%。与2022年的74.2%相比,暴跌三分之二还要多。

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的武汉冻雨导致的高速拥堵、高铁延误,燃油和混动有了一波小高潮。

再加上混动风生水起,市场对纯电动乘用车的需求已经不再旺盛,厂商开始面临明显的市场压力。此外,从上海特斯拉2018年落地到今年,5年过去后,电动车用户群体也已经从狂热走向冷静,回归理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

当然,既然这波“逆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从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欧美相继启动贸易保护措施,借此来限制中国汽车,甚至简单粗暴直接说危害国家安全,这都是现实。

背后的能源战略

再来看纯电动车。换电难,充电慢,高速不敢太快,自驾游、跑长途续航焦虑,充电设施远少于加油站,太冷太热使用空调都要思量,三电终身质保其实有很多限制条件……

“轻狂不知油车好,错把电动当个宝。”今年武汉冻雨导致的堵塞事件影响,加上所有这些不足之下,中国为什么还要发展电动车?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能源结构和能源战略里面。因为,发展电动车,算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对于国内来说,在房地产业持续下滑的今天,汽车制造业虽然替代不了房地产业,但是在国民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国运的核心产业之一。

此外,中国的石油储备只能供应24%左右的能源应用,约70%的原油依赖进口,我国也依然是全球第二石油进口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而中国又是光伏第一大国和煤炭第一大国。所以,电能的应用,就成为主要的方向所在。

以2023年为例,我国石油产量站稳2亿吨,但全年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消耗总量7.56亿吨,也就是说,石油的产量仅能支持消耗量的25%左右。而且,国家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开采原油这种不可再生能源。

此外,我国汽车每年消耗的成品油占原油总量有多少?根据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等专业机构的报告,大约是24%-40%。这就意味着,我国自己的那点儿石油产量,汽车全部消耗光都不够,那剩下的工业、农业、军事等领域怎么办?

所以,我国本质上是缺油的。同时,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但我国不缺煤,煤炭储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不缺煤也就意味着不缺电。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70%多(水力占15%左右,风力和核能各占7%和5%,太阳能约占2%),缺石油而不缺电,那么发展电动车对缓解石油进口压力,就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省钱是硬道理,虽然电动车目前还存在里程焦虑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健全。还有,就是电动车的保值率一直提不上去,但是,电动车还能帮助电网平衡发电量,推动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发展,这是宏观层面上的客观因素。         

所以,虽然电动车在我国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需求,很多行业专家也说,这并不是真正的需求,但它确实为城际交通提供了出行方案,特别是叠加只能辅助驾驶之后。而且,架不住电动车便宜,又有不错的驾乘体验和高于燃油车的内饰。

关键在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并不能阻挡中国前进的脚步。

根据公安部的数据,我国截止到2023年底,新能源电动车占机动车总量6.07%,这其中纯电动车占总量76.04%,这个数字一方面说明电动车暂时还取代不了燃油车,另一方面则说明了电动车的市场潜力。

“Neo fight Morpheus!”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汽车“Neo”(不是NIO哈),曾经作为老师的“墨菲斯”代表美国,开始动手,场景像极了《黑客帝国》这句经典台词发生的场景,只是,胜负尚未见分晓。

       原文标题 : 调查中国汽车,“正确”的背后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