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上汽一箭双雕,击中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软肋?

山海汽车
关注

近日,上汽召开了新能源发布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搅局动力电池,并披露了不俗的成绩。

如果上汽能按照计划推进,则犹如一箭双雕,准确击中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软肋,这个软肋是所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里锂电池企业的软肋。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将面临根本性的选择。

重磅计划: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密度超过400wh/kg

新能源发布会场,上汽公布了固态电池的研究成果,并雄心勃勃提出了关于固态电池量产落地的计划。

概括而言分为3步走。

第一阶段,产品液含量10%,目前该类型电池已经应用于智己L6的光年电池(半固态),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一千公里。

第二阶段,产品液含量5%,预计明年开始规模搭载,包括智己及其他上汽纯电/混动车型。

第三阶段,产品液含量降低到0,即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计划2026年量产。

项目进度方面,上汽清陶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已经立项,计划2025年底完工,一期产能规划0.5GWh,第一阶段产品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以上,二阶段将突破 500Wh/kg。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作为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曾在今年4月28日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上表示,宁德时代有机会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但大批量生产仍然面临成本问题。

如果上汽能够按照进度推动落地,则有望比宁德时代抢先一年市场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汽固态电池项目合作方为上汽清陶,成立于2023年,位于上海市,是一家以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00000万人民币。股东成分简单,上汽最终持股50.7628%为实质控股方。

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有人表达了对其技术沉淀的担忧,认为其可能是在PPT造电池。毕竟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其后续表现,持续关注。

固态电池的必然与偶然

与三元里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相比,固态电池有着固然的优势。由此,关于固态电池,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固态电池的必然性是指固态电池必然会成为传统动力电池的替代品。这个必然性是固态电池的材质和工作原理天然就具备的。如同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天然的安全性使得固态电池获得了必然性。

这个必然性是获得了业内公认的,且业内龙头企业都在固态电池的研究和商业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固态电池的偶然性是指随着对固态电池的研究,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工艺和产业链发展到适应的水平之后,技术突破阈值使得固态电池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时点。当然,这个时点必然会到来,至于什么时候到来,具有偶然性。

随着上汽公布固态电池研究成果和详细的落地计划,固态电池技术阈值,似乎来到了突破的临界点。

谁抢先突破,谁就占领了先机。上汽集团,这回挣了口气。

上汽推进固态电池对比亚迪宁德时代的影响

如果上汽突破固态电池技术,并按照计划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将对整个动力电池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彻底颠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优势。

比亚迪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属于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围绕刀片电池,构建了一些列的护城河,主要有:

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是比亚迪全球首创的一种车身和电池系统深度融合技术。其创新支持在于用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来支撑车身结构的轻量化,并提高整车的集成度,从而提升空间利用率,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能表现,给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带来全方位提升。

刀片电池安全防护技术:该技术旨在解决市场上动力电池的高频失效问题,全方位提升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参数量化评价体系。

这些护城河,将会随着固态电池的到来而土崩瓦解。

至于宁德时代,目前其的主打产品、生产线以及矿产储备都是围绕锂电池铺开。上汽比宁德时代早一年突破固态电池阈值,将导致宁德时代被动和仓促应对,且其已经形成的固定投资将会浪费。

根据宁德时代公开信息,其主力产品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里锂电池。新品方面,主要有:凝聚态电池、超快充的神行电池,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兼具三元和磷酸铁锂优势的M3P电池以及峰值5C快充的麒麟电池。

这些产品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电池,如果上汽固态电池量产,这被降维打击。

概括起来,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将会对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造成的影响主要有:护城河丢失;已经形成的固有投资将会浪费;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步伐,则可能优势不再。

当然,不能仅凭上汽的一场发布会就断定了上汽的优势和比亚迪、宁德时代攻守之势逆转,上汽能否真的按计划推动落地还有待观察。

但无论谁突破,都会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式的竞争优势,阈值必定突破,就看什么时候突破,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乾坤未定大家皆可黑马。

       原文标题 : 重大突破,上汽一箭双雕,击中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软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