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内卷与变革:消费体验与车企自救的双重考验

智驾最前沿
关注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激烈的内卷现象,致使车企的设计重心由汽车本身转向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多智驾功能被应用到汽车上,以期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随着直播平台崛起及某些车企宣传模式引领,越来越多车企领导、创始人纷纷下场直播引流,以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从而提升品牌亲和力。当智能化优于车辆出行工具本身、当流量高于产品品质时,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智能化的诱惑与迷失

当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等功能在宣传中与汽车性能挂钩时,汽车智能化也成为越来越多车企设计研发及市场宣传的重点和追逐的热点。从车载导航、语音助手到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功能被移植到汽车上,而作为能消费者实际感受且真切体验的智能座舱功能,也逐渐成为车企加码的重点,更多娱乐性的类手机功能被应用到汽车上,智能汽车也趋向于“车载智能手机”化。然而,这种盲目追求智能化的现象,是否真正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的体验与困惑

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的核心功能始终是驾驶和安全。然而,过多的智能化功能不仅不能带来便利,反而可能增加使用的复杂性。一些消费者反映,新车上搭载的智能系统功能繁多,但实际使用中却常常感觉不够直观,甚至在驾驶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如汽车大屏化的趋势,让很多实体按钮逐渐消失,一些与行驶关联度很高的,诸如挂挡、手刹等功能,也需要在大屏上进行操作,缺乏实体按钮的回馈感,非常影响驾驶员的驾驶感受,更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此外,频繁的系统更新和维护,也令一些不熟悉科技的用户感到困惑和不便。

功能过载与质控问题

过度追求智能化,还可能带来质量控制的问题。由于各大车企急于推出更多智能功能,软件开发和硬件集成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导致产品测试和质量控制环节不够完善。近年来,关于车载智能系统的投诉日益增多,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23年全行业智能座舱相关投诉量16,979宗,较2022年增加41%。其中,中国品牌车型智能座舱投诉量最多,2023年为8844宗;合资品牌增量最多,2023年相比2022年提高了78%;豪华品牌智能座舱投诉量相对较少。盲目追求智能化能力、极速推出智能化功能,也无法确保车辆的质量符合要求,大量的硬件预埋及软件的频繁更新,也增加了车辆故障率,更增加了消费者学习成本。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对品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直播的兴起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直播技术的普及,车企领导和创始人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直播的方式,给品牌背书。这一趋势在某科技品牌布局汽车行业后尤为明显,据某平台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16日,已有多个汽车品牌负责人进驻汽车行业,其中小米汽车董事长雷军更是在众多大佬中,数据独占鳌头。直播,俨然成为车企一种新的营销潮流。通过直播,车企试图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的沟通,增加品牌曝光和销量。然而,这种方式是否真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消费者的理性与冲动

直播的模式,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让消费者与车企大佬“面对面”聊天,的确可以激发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增加购买冲动。然而,汽车作为高价值商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比较。直播虽然能够吸引眼球,但也可能让消费者在冲动下做出不理性的购买决策,事后容易产生后悔和投诉。如小米SU7的发布会直播,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转发,但在直播后,锁单无法退押金的事件也频频出现在热搜,这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

车企领导的双重角色

车企领导和创始人下场直播,虽然能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行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现能力。然而,并非所有领导者都能胜任这一角色。一些直播表现不佳的例子,反而可能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如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在某次直播中称:“创维汽车可以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消除习惯性腹泻。”吸引了大量吃瓜群众的关注,虽然创维汽车对相关言论发表声明,但这一事件也让消费者对创维汽车的品牌认可度产生了影响。

此外,车企领导和创始人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把控,决定着车企未来的市场走向,而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直播中,也可能分散其对企业战略和管理的关注,更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

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车企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以期吸引更多消费者。从“电比油低”到“油比电强”,这些言论背后,更是价格的竞争。近年来,中国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有数据统计显示,去年汽车平均市场终端成交价,比前一年下降约15%;今年1-4月又下降约10%,两年累计下降约25%。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部分车企高管围绕车市价格战的争论,也因“火药味十足”而引发关注。虽然价格战可以带来短期销量的增长,但更可能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消费者的短视与品牌贬值

价格战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但也容易导致消费者的短视行为。部分消费者可能因为价格优惠而忽略了品牌和品质的重要性,导致购车决策的盲目性增加。此外,频繁的降价促销,还可能导致品牌形象的贬值,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学用表示,车企不打“价格战”不可能,这是市场经济行为,但以牺牲价值作为“价格战”的前提不可取,要在对应的价格中给消费者创造最优价值;严重内卷的“价格战”,帮助中国品牌不断崛起,实现了中国品牌在科技进步、成本优势上的价值体现;从“价格战”到“价值战”,体现了对长期主义的理解和坚持,只有通过技术不断体现产品价值,才是未来之路和长期主义。如今“价格战”进入下半场,其实是长期主义追求价值的开始。

车企的利润压力与创新困境

持续的价格战,必然导致车企利润空间的压缩。为了维持低价策略,企业可能不得不削减成本,这往往以牺牲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为代价。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可能抑制行业的创新发展。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车企难以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现阶段,价格战的持续,不仅影响企业的生存,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通过价格战的手段,增加销量,但实际的利润却无法提升,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也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带来影响。

员工的压力与困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的利润不断削减,车企内部的员工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从研发人员到营销人员,再到售后服务人员,每个岗位都在承受着不同的挑战。

研发人员的创新焦虑

对于研发人员而言,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的高压环境,使得他们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出更多、更复杂、更便宜的智能化功能。为了赶进度,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导致频繁的召回和返工。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挫伤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营销人员的绩效压力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价格战和直播带货的模式,意味着更高的销售目标和更大的绩效压力。为了完成业绩,他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然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不断增加的绩效要求,容易导致营销人员的身心疲惫,甚至出现职业倦怠。

售后服务人员的负担增加

对于售后服务人员而言,智能化功能的增加和质量控制的不足,意味着更多的客户投诉和维修工作。频繁的软件更新和系统故障,给售后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客户的各种问题。然而,高强度的工作负担,容易导致售后服务人员的流失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破局之道:重塑行业生态

面对汽车行业智能化发展加速、宣传方式不断内卷、价格战不断持续,车企更需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重塑行业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回归产品本质,提升用户体验

首先,车企应回归产品本质,关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在智能化功能的开发上,应注重实用性和用户体验,避免盲目堆砌功能。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开发出真正能够提升驾驶体验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价值

其次,车企应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价值。直播虽然是当前的热点,但并非唯一的途径。企业可以通过更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如内容营销、社交媒体互动、线下体验活动等,与消费者建立更加深入和持久的联系。同时,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市场认可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合理定价策略,保障企业利润

在价格策略上,车企应避免恶性价格战,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保障企业的利润空间。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吸引注重品质和服务的消费者,才能实现长期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可以在不牺牲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保持价格的竞争力。

员工关怀与激励,提升团队士气

最后,车企应加强对员工的关怀与激励,提升团队士气。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同时,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发展前景,才能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团队,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结语

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是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变革双重作用的结果。然而,在追求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的同时,车企不能忽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员工的实际感受。只有回归产品本质,创新营销模式,合理定价策略,加强员工关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汽车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原文标题 : 汽车行业的内卷与变革:消费体验与车企自救的双重考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