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是如何烧光500亿的?

侦探猫
关注

引言

有人说,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在《侦探猫》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对于风口赛道上的创业。

本文中的威马汽车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创业如果路数不对与战略出错,起的越快,死的也越快”。

“明星CEO”、“350亿元巨额融资”、“电动车风口赛道”、“互联网大厂入股且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无论怎么看,威马汽车的创业都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造富机会。

不过这场盛宴最后结出的却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投资者的数百亿财富人间蒸发,明星CEO也被扣上了老赖的帽子。

威马汽车到底是如何在资源充裕的条件下把事情搞砸的?研究这一话题不仅能为千万个企业经营者提供避坑素材,也能为现存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提供警示。

对此,我们将缓缓揭开威马汽车落幕的细节与原因。

01

走捷径的代价

电动汽车或许是地球上难度最高的创业领域之一,前有钢铁侠十年咀嚼玻璃凝视深渊的凄惨,后有贾老板用上百亿资金换来12辆车的无奈。

作为一台售价数十万元的耐用大件,电动汽车的创业一开始就是一场烧钱游戏——造车资质、工厂投产、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品牌曝光无一不是需要花费巨资的。

这就导致大多数传统汽车品牌一开始对这个“新物种”持怀疑态度。他们迟疑的本质是“账算不过来”——将燃油车上赚到的利润投到电动车领域后,何时能回本?

 

但创业者没有这种包袱,他们赌的是只要能将燃油车的份额抢过来,利润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不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威马、哪吒、FF91他们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种。

而在跨入电动车的赛道中,威马汽车却选了一条捷径。

 

创立于2015年的威马汽车,创始人是汽车行业中的老炮儿沈晖,其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吉利、沃尔沃等汽车上游零部件公司及整车厂担任要职,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是帮助李书福的吉利拿下沃尔沃。

不过后续在经营沃尔沃的时候,沈晖与李书福之间却生出了间隙,间隙并非李书福质疑沈晖的能力,而是二者经营理念的冲突。

具体来说李书福希望沃尔沃能尽快盈利,但沈晖却希望慢慢来,放长线钓大鱼。结果是沈晖很快就被李书福架空了,意识到形势不妙的沈晖只得提交辞职,赴美留学。

仅仅一年后,沈晖以创办威马电动汽车项目的方式杀回汽车圈,承载这一项目的初身是杜立刚于2012年创办的一家三电系统研发企业——苏州雅固特捷机械有限公司,杜是沈晖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谈判团队中结识的。

如果故事就讲到这,大家肯定看不出“根正苗红”的威马汽车到底是怎么走捷径的?

威马汽车真正的“骚操作”在于对老东家吉利的疯狂“挖脚”,这成了阻碍其后来顺利上市的重大绊脚石。

 

事情是这样的,2018年威马汽车率先其他新势力推出第一台量产电动汽车EX5后,很快遭到吉利汽车的起诉。吉利汽车认为威马EX5高度抄袭了自家尚未发布的量产车EX7,并向威马汽车索赔21亿元。

吉利的起诉并非故意找茬,而是手握实证。在向法院提交的裁判文书中,吉利声称:

旗下某公司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先后离职赴威马及其关联公司工作,其中30人于2016年离职后即入职。并且,上述部分离职人员,利用老东家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底盘应用技术及相关底盘部件图纸与数模承载技术信息,在威马申请了12件实用新型专利。

 

面对吉利的起诉,威马一开始是否认的。相关分析人士也认为这起专利侵权案件由于取证较难,吉利胜诉的概率不到10%。就这样,一边是威马汽车在蒙眼狂奔,另一边是吉利汽车紧追不舍。

诉讼事件尽管短期内未决出所以然,但也成功阻击了威马汽车的上市。在向提交科创板与香港联交所的招股文件后,交易所结合多方面因素最终都拒绝了威马汽车上市的申请。

 

就在流血过多的威马汽车垂死挣扎之际,吉利终于等来了迟到的正义。2024年6月14日,最高院知识产权法庭宣布:“吉利的专利侵权诉讼获胜了,威马汽车需要赔付吉利约6.4亿元”。

不过,已经倒地的威马是否还有能力支付这一赔偿?

02

新瓶装旧酒的原罪

如果,只将诉讼这一件事视为威马倒下去的因子,未免显得威马的生命力太单薄了。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威马的创业不仅仅死在了“盗取老东家专利”的急功近利上,更多还在于新瓶装旧酒的战略失误。

 

先来说说传统汽车与造车新势力商业模式上的两个重大区别:

 

第一个是制造思维与产品思维。

 

传统汽车厂商习惯先通过规划厂房及产能来布局市场,比如威马成立次年,就在温州建立了第一个智能工厂,随后又在湖北黄冈建立第二个,两个工厂的合计产能达到了25万辆。光工厂的投入,威马就花了267亿元。

但新势力的造车思维是产品先行,生产可以代工。比如蔚来的第一款量产电动汽车EP9,其主打一个性能,先在国际赛场上跑一跑,打响名声后再推向市场,生产则交给江淮汽车这种三线品牌。

 

第二个是经销思维与直销思维。

 

传统汽车的主要优势是密集的经销店渠道,这些通常坐落在城市郊区的4S店成了消费者与车辆交互的重要场所。在供给短缺的时代,谁的经销商越多,返利越高,谁的销量就越高。

 

但造车新势力摒弃了这一思路,他们认为汽车要像智能手机一样摆在购物中心让用户去体验,用户体验后觉得不错可以直接在官网上下单。这套模式在免去了经销商返利的同时,还让品牌与用户走得更近。

 

当前,特斯拉,蔚小理、赛力斯等造车新势力主要采取购物中心开店直接面向用户的销售模式。但威马走的是传统的经销模式,这就极大的减少了让产品直面消费者的机会,还徒然增加了中间的损耗成本(比如门店补贴,渠道返利等等)。

然而,传统造车思维对威马真正的危害还在于,此策略下公司资源的错配——由于建造工厂,以及铺经销渠道花了太多钱,威马汽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捉襟见肘了。

 

正如我们上述分析的,新势力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电动汽车优异的性能,而不是产能,而性能是靠研发堆积的。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同样是深陷亏损的电动汽车公司,蔚来汽车顺利登陆港交所,而威马汽车则被拒。港交所的主要依据是威马研发费用落后同行,缺乏创新独立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科创板拒绝威马上市的一大理由。

 

那么威马的研发费用到底有多落后同行?

 

威马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以及9.81亿元,占同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0.7%、37.1%及20.7%。同期,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率为89.2%、29.5%与19.6%。蔚来汽车这三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值为30.6%。

 

除了数值的比较之外,威马的另一大硬伤是其将电动汽车的命脉——智能驾驶技术完全交给了百度。根据双方的投资协议:威马不做自动驾驶,要用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系统。

 

对于用户而言这一协议不算什么问题,但对监管上市的交易所而言,核心技术交给第三方就等同于你没有独立的创新技术,也就不会有产品上的巨大差异化,后果是不会让你上市。

 

如此一来,由于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化,也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再加上公司累计出现的巨额亏损,以及经营现金流,运营资金持续净流出的财务现状,威马的IPO接连受挫。

 

而没有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撑,持续流血的威马汽车可以说是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03

缺钱的连锁反应

有人或许会问“上市融资不成,可以自我造血啊”。

这一特例对于产品竞争力强大的公司是可行的,但并不适用于威马。

由于威马重生产,重销售,轻研发的执行战略,导致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严重缺乏竞争力。

 

2019年,威马的累计销量为约1.7万辆,位居当年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二名;2020年,威马的累计销量为2.2万辆,在新势力中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二名下跌到第四;到2021年,威马汽车的交付量为4.4万辆,只有“蔚小理” 的一半。

 

此后,由于公司失血过多,威马的市场声量越来越小。

 

纵观威马成立以来总共推出的5款车,包括XE5、EX6、W6、E5、以及M7,除了XE5利用市场先发优势拿到过遥遥领先的成绩外,其余车型的销量均未进过其所在细分车型的前十。

除了弱研发造成的基础性能不强之外,未能及时上市带来的缺钱还给威马的相关车型带来了质量隐比如EX5的多起自燃事件、威马多个系列的黑屏故障、车机系统失灵、以及汽车维修零部件缺失等。

总之,这是一个连锁效应。

 

资源错配导致缺钱做研发,研发投入少又导致产品性能不突出,产品性能不突出导致生产没有规模效应,生产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无法自我造血,无法自我造血导致没钱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

 

如此一来,威马陷入到一个“一直缺钱”的死循环。

 

融资来的350亿元,加上公司通过抵押资产等借贷来的近200亿元最终都打了水漂。这些巨额资金换来的除了停摆的生产基地之外,还有消费者的怨声、投资者的叹息与沈晖等高管迷离的去向。

 

在《侦探猫》看来,财富的蒸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显见的消耗,比如战争,流行病等对公共资源的损耗;另一种则是隐形的损失,主要以决策失误见多,比如非理性决策带来的投资损失,以及创业资源错配造成的财富流失。

 

威马的失败正是后一种,用当下流行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虽然放在商业史上,创业失败在所难免,失败也往往会酝酿出成功。但威马这次的失败,带来的教训是极大的。

 

04

结语

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有句很著名的话:下注于赛道,而非赛手。

 

在此原则的指导下,红杉资本确实接连踩准半导体、PC硬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大赛道,为背后的LP赚的盆满钵满。

 

作为本次威马失败的共同折戟方,红杉资本等投资方有必要意识到投资初创公司“赛手也至关重要”。

 

因为人的成功往往有限制性因素的,正如股神巴菲特自嘲的一样:“如果他生在原始社会,应该是最快被猛兽吃掉的群体”,但生在现代化的美国,便成了瞩目的商界巨人。

 

对应到威马汽车的创始团队上,沈晖过去的履历虽然十分光鲜,但其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一个流程规范大平台之下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混乱无序的“0-1”阶段的创业领袖。

 

这样的事,李想、李斌、何小鹏,以及雷军都干过,他们知道其中的滋味,也深知背后的深渊,这可能是他们各自的汽车公司现在还活着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营企业不易,不过有些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失败案例来避开。

       原文标题 : 威马汽车是如何烧光500亿的?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