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重回舆论焦点,不该只靠前一把手落马

金刚新能源
关注

江淮新能源到底是什么?

正文

近日,江淮汽车原董事长安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而落马。

一时间,消息轰动汽车圈。

2012年,安进作为“厂二代”接替了左延安位置,开启了江淮长达9年的安进时代。

彼时,江淮在商用车领域已经站稳了脚跟。

在接过前人打下的根基后,安进带领江淮将战略朝向了更为广阔的乘用车市场。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绝对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遗憾的是,在这条路上,江淮并没有取得太过于理想的成绩,特别是在今天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之际,江淮“掉队”的顿挫感,显露无疑。

但好在,其深厚的家底,依然为其新能源转型打响翻身仗,留下了底牌。

今天,我们就试图用一篇文章的功夫,来讲讲江淮新能源转型的那些事。

安进时代的“左拥右抱”策略

时间回到本世纪10年代。

安进接手时的江淮,已是一家名誉全国坐拥数百亿资产的地方国企。

这一时期的江淮,虽然已在商用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但在面向大众市场的乘用车领域,依然稍显乏力。

自然而然,当安进接手江淮时,战略重点就落在了乘用车领域。这其中,就包含了新能源乘用车。

实际上,江淮对新能源车的探索,并不晚。甚至还有些领先。

早在2002年,江淮就展开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搞出来了一辆电动中巴。

2009年还提出,未来要把重心放在纯电路线上,力争做到全国前三。

紧接着,一年后,江淮就发布了首款纯电车,江淮iEV系列,首批卖的不多,500多辆,不过倒也算是开了先河。

可是,光有热闹。虽然动作频频,但坦率地说,江淮的新能源转型并不理想。

市场上,一直未曾激起太大浪花。反而随着国内其他车厂陆续布局,江淮还失去了在新能源领域的先机。

自主研发在几经周折后,最终江淮选择了“左拥右抱”的合作策略,试图与优质企业合作,为自己的新能源发展赢得时间和资金。

先是在2016年,江淮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给蔚来代工生产汽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新能源领域作出转型和布局。

后来人们看到,这一合作,最终以蔚来赎身收场。

2023年底,蔚来在获得了独立的造车资质后,用40亿元将江淮与蔚来合作的两座工厂一口气买下,宣告二者合作的结局。

而除了蔚来,在2017年,江淮还和大众合资成立“江淮大众”,各占比50%股份,希望通过引进大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此推动江淮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 。

但是现实依然不是那么美好。

江淮大众旗下的思皓品牌,先后发布的9款车型,但都没有在市场掀起波澜。

是的,都没有。

或许是发展的不顺,最终这段联姻也没能走下去。

后来大众中国通过增资的方式,拿走了江淮大众大部分股权,更名为了大众安徽。

以后来者的视角来看,这两次合作,虽然一度为江淮解了“新能源焦虑”,但除了资金上的收获外,江淮在新能源领域的实质性收获,依旧有限。

至少,从其新能源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能够印证这一点。

去年,江淮曾推出一款全新纯电品牌——钇为,其后发布的首款纯电小型车钇为3,售价在10万元左右的区间。价格亲民,但截止今年8月,销量也只在1万台左右。

放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上,这一销量的市场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可以这样说,即便经历了“左拥右抱”,江淮眼前的新能源转型难题,依然待解。

难题依在,江淮如何解题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淮再一次选择了合作策略。

没错,依然试图通过“强强联合”方式,来破题新能源。

这回选择的合作主角更厉害。华为。

抱上华为大腿,江淮能因此纾困吗?

去年12月,江淮官宣了与华为的合作。

一时间,引人侧目。

根据当时公开信息,华为将会与江淮,共同打造一辆超高端车型,目标是对标迈巴赫。

厉害了。一辆堪比迈巴赫的江淮,这对于江淮的品牌跃迁,其意义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坊间对于双方的合作,依然存有一丝疑虑。

在考虑到此前江淮“左拥右抱”的合作结局后。人们迫切的想知道,与华为的联合,真的能为江淮的新能源必答题,带来解题思路吗?

对于这个问题,从已有的一些线索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参考公开信息,江淮与华为的合作,应该是其“智选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华为负责一切,江淮只负责贴标生产就行。

这种合作模式的代表赛力斯,就从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在2019年,与华为深度合作前,赛力斯一直处于高负债状态,市值也不过刚刚百亿,品牌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有什么品牌资产。

但绑上了华为这条大腿后,随着问界M5、M7、M9的陆续登场,赛力斯彻底翻了身,即便到了现在,问界系列总体月销量都稳定在4万以上。

赛力斯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最新的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赛力斯就营收了650亿,划个重点,这是赛力斯历史上表现最亮眼的财报。这半年的盈利能力,甚至都远超2019年全年,市值更是相比当初翻了10倍,破了千亿。

怎么样,这就是和华为合作的收益。

有赛力斯的前车之鉴,这么看来,江淮合作是不是就稳了?

其实啊,有一点咱们不得不特别注意一下。

就是在获得财务收益的同时,这种合作,也往往会让车企,成为代工厂。或者可以这样说,虽然赚了钱,但是车厂自身的产品实力,其实提升相当有限。毕竟解决方案,都在华为。

所以,江淮真的甘心成为一家代工企业吗?

如果不是,那么如何发展新能源车这道题,江淮依旧需要进一步交出自己的答案。

江淮需要回答:凭什么?

首先摆在江淮面前的一道难题是,江淮作为独立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生态位”是什么?

就新能源行业来看,几乎每一个品牌的崛起,都占据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比如特斯拉的电控、小鹏的智能化、理想的增程式、蔚来的服务,哪怕是卖廉价车的零跑也有一个便宜。

那么江淮呢?到目前为止,江淮没有答案。

江淮需要回答,用户凭什么买你?

但从目前江淮的积淀来看,我们依然认为,江淮是具备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的。

毕竟,作为传统车企,这么多年来在造车也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涉足新能源的时间也不算晚。再加上与蔚来、大众等优质车企的合作,还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管理的丰富经验。

外加包括蜂窝电池技术,自研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可以说基础还是不错的。

有这样的底蕴,加技术储备,如果再咬咬牙,搞搞独立品牌,或许就真成了。

其实,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相比于其他车企,江淮在商用车领域,还有着相当的市场份额。所以,江淮的底子够硬。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

对于江淮来说,要答好新能源这道题,很难,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太难了。

但不管怎么样,和华为的合作,能为江淮赢得时间。

可是,要想真正答好新能源这道题,光靠和华为的合作还不够。最终依然需要江淮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祝福江淮。期待江淮的突破。

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江淮的解题艺术。

       原文标题 : 江淮汽车重回舆论焦点,不该只靠前一把手落马 | 电动势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