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竞争回到起点。
作者丨杨 晶
责编丨杨 晶
编辑丨何增荣
任谁都可能没想到,曾经硬气十足的日系车企们,也终于放下身段。日前,有消息传出,本田与华为两大巨头正在智驾领域积极探索合作的可能性。这一合作动向不仅预示着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标志着本田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悉,未来华为的智驾技术有望被应用于本田旗下的“烨品牌”车型中,与Honda SENSING 360+高阶智驾系统形成并行发展的格局。这意味着消费者将有机会体验到融合了本田与华为双方技术优势的智能驾驶体验,享受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烨品牌的首批车型S7和P7原定于2024年底上市,但现已推迟至2025年第一季度。据相关人士透露,这一调整与智驾技术的集成和调试密切相关,旨在确保车型在上市时能够展现出最佳的智能化性能。
至此,日系车三强在中国市场均采用了华为的智驾或智舱技术。其中,丰田的合资公司选择了华为智舱技术,并在智驾方案上采用了华为硬件搭配Momenta软件的组合。而东风日产则成为了首个与华为全面合作的合资品牌,引入了鸿蒙座舱。
在智能汽车领域,竞争日益激烈,车企们都在寻求与科技公司合作,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华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成为了众多车企的争夺对象。如今已有不少车企已经选择与华为合作,试图提升自身智能化方面的产品竞争力。
华为有助初期突破
必须承认,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贡献是显著的。无论是其自主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还是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都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技术的融入,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众所周知,目前华为汽车链有三种合作模式:
鸿蒙智行模式,原智选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华为全面深入地赋能车企,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零部件供应、宣传推广到上市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合作成果体现在问界、智界、享界、尊界这四大品牌上。
HI模式则是一种从架构和智能系统层面赋能车企的合作方式。华为通过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助力车企打造高品质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目前,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东风岚图、以及长安深蓝等车企都已加入HI模式的合作行列。
而在零部件模式下,华为则扮演着Tier1/Tier2供应商的角色。华为已推出了30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涵盖了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DC)、激光雷达、鸿蒙车机操作系统、AR-HUD抬头显示系统、多合一动力总成等产品。主要合作对象包括宝马、奥迪、上汽、比亚迪等。
因此,当车企纷纷选择与华为合作,将华为的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时,这无疑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一种认可。之前汽车行业一直在观察“含华量”这一现象,其实从销量和市场热度来看,“含华量”越高的品牌或者车型,越受市场欢迎。
而其中一些新能源车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华为的赋能,从平平无奇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比如,问界系列车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包括近期上市的智界R7。像长安深蓝、岚图梦想家等,也因大力宣传装备华为智能化而显著提升了销量。
相信随着华为智能化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假以时日,极有可能出现车均配备华为智能化的现象。而到那时候,华为智能化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合作选项或特色功能,而是会演变为一个车型的基本配置,就如此前的ESP、胎压监测等安全和技术配置一样。
当“车车均配华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华为技术的普及化可能会导致其独特性逐渐丧失。如果每辆车都配备了华为的技术,那么消费者在选择车辆时,华为的技术就不再是一个独特的卖点,而是成为了一种标配。
对车企来说,这并非一件全然好事情。因为一旦华为技术成为标配,车企就难以再凭借这一技术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车辆之间的差异化将变得更加困难。这意味着,仅仅依靠华为技术来吸引消费者将不再足够,车企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路径。
所以,车企们又回归到了竞争的原点。那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深入挖掘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能涉及到车辆的设计、性能、品质、服务等多个方面。例如,车企可以注重车辆的设计,或者通过优化车辆的性能和驾驶体验等等。
更重要的是,车企也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华为技术成为标配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车辆的选择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因此,车企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然后针对性地推出符合消费者期望的车型和配置。
当华为成为标配怎么办?
车市竞争的永恒主题,并非仅仅是谁拥有了领先的配置就能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相反,车市竞争的真正魅力在于,各个汽车品牌之间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定义等,形成各自独特的竞争力,展现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市场格局。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燃油车时代,为什么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和日产轩逸,这三款几乎在动力、空间、油耗、质量等各个方面没有本质区隔的车型,消费者选谁都差不多,却能够始终保持着细分市场前三、你追我赶的状态?
原因不外乎一个:消费者看重的并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出色,而是这些产品背后的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比如看重德系工艺选朗逸、看重节能耐用选卡罗拉、看重乘坐舒适选轩逸,但并不意味着朗逸不节能耐用、轩逸不工艺考究、卡罗拉不乘坐舒适。
而是长久以来,大众、丰田、日产这个三个品牌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对于产品的卖点上有更侧重的传递。
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更是消费者心中对品质、信誉、价值和服务的一种认知和认同。车企需要通过持续的品牌传播、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积极的社会责任担当,来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地位。
产品定义则是车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对车型进行精准定位和差异化设计的过程。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有着不同的用车需求和审美偏好,车企需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消费者洞察,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推出符合消费者期望的车型和配置。
无论是豪华车、经济车、SUV还是电动车,每一种车型都有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车企需要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义来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
采用有优势的或高级的配置,只是一个品牌或者一款产品在初期阶段快速赢得市场的一种手段。而当这种优势消失时,所有产品间的竞争又将回到起点。华为的智能化就是这样,某些品牌或产品可以通过华为智能化的赋能快速上量,但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如今大家也能看到,没有华为加持的新能源品牌也“跑出来了”,像理想汽车、吉利银河、零跑汽车、极氪汽车等。这些品牌的成功,证明了并不是只有依靠外部技术加持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产品定位和品牌建设,同样可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产品定义中,理想汽车通过“家电三件套”聚焦家庭用户市场;零跑汽车就是亲民的价格和出色的性价比;极氪汽车就是非常有范的极致体验。可以看出,这三家汽车品牌都有非常明显的品牌标签,也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控。
所以说,真正决定品牌能否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定义和实力。一个优秀的产品定义,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技术趋势、消费者心理等多个因素,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在众多与华为合作的新能源品牌中,谁能够最好地定义自己的产品,谁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期望。这样的品牌,不仅能够在技术上保持领先,更能够在市场表现上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
因此,可以说,在大家都用华为的情况下,谁产品定义最好,谁就能大概率获胜。这不仅仅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判断,更是对所有行业、所有品牌的一种启示。
原文标题 : 车均华为,等于没有华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