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整车市场:格局分化与区域博弈
美国市场:进口依赖与区域博弈
2024年,美国轻型车新车销量达1603.5万辆,其中进口量占比50%(约801万辆),进口金额高达2433亿美元。从进口来源看,墨西哥(296.2万辆)、韩国(153.6万辆)、日本(137.7万辆)和加拿大(106.5万辆)占据前四位,合计占比77%,构成美国整车进口的绝对主导力量。中国对美出口仅10.7万辆(排名第六),受现行关税政策冲击有限。
核心国家冲击分析
墨西哥(32%):凭借地缘优势与北美一体化产业链,成为美系车企(如福特、通用)的“后院工厂”。加征25%关税后,墨西哥产车辆入美成本将激增30%-40%,美系车企利润缩水超15%,甚至引发产业链外迁风险。
韩国(18%):现代、起亚以“高配低价”策略抢占中端市场,但关税将压缩单车利润超2000美元,终端价格或上涨5%-8%,销量预估下滑20%(年减少35万辆)。韩国对美汽车出口依存度达42%,经济连锁反应难以避免。
日本(15%):丰田、本田依赖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如雷克萨斯毛利率超18%),但关税将削弱其3%-5%的价格竞争力,高端车型被迫转嫁成本(如汉兰达涨价3000美元),九州、爱知等汽车重镇面临5万+岗位流失风险。
加拿大(12%):美加共享“48小时供应链圈”,75%零部件双向流通。若加拿大工厂停产1天,底特律车企装配线将停工3天。加征关税或致安大略省汽车业失业率或突破8%,威胁北美自贸协定(USMCA)稳定性。
车企应对策略:短期求生与长期转型
面对关税压力,全球车企采取差异化策略应对:
02
供应链:全球碎片化与区域重组
美国零部件进口依赖与风险分布
2024年,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达1866.2亿美元,其中:墨西哥(811.7亿美元)、加拿大(194.7亿美元)、中国(182.6亿美元) 分列前三,三国合计占比超60%。
中国供应链角色: 尽管中国零部件进口额排名第三,但在锂电池、电子元件等关键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特斯拉等企业因核心部件依赖中国进口,被迫启动替代计划,但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去中国化”。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中国15家企业入选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其中宁德时代(电池)、福耀玻璃(玻璃)、均胜电子(电子系统)等已实现深度国际化。
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攻守博弈”
攻:海外工厂使中国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宁德时代、保隆科技等已实现“在中国研发,在全世界制造”。
守:未出海企业需加速转型,避免因关税成本丧失国际竞争力。
未来趋势:中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030年的40%以上,全球化能力成为行业分水岭。
03
结论:全球汽车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区域割裂,迫使车企与供应链加速转型:
整车市场:地缘政治主导下的“近岸生产”成为主流,墨西哥、东南亚受益于产能转移,但技术壁垒与成本压力长期存在。
供应链: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能力面临考验,技术自主性与海外布局深度将决定未来竞争力。
行业趋势: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关税仅是短期扰动因素,长期竞争仍取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响应速度。
未来展望:若关税冲突持续,全球汽车产业或形成“中美欧+区域伙伴”的多极格局,产业链灵活性与韧性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
原文标题 : 关税重压下全球汽车产业:整车市场与供应链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