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542亿,小米240亿,但最舍得投入研发的却是它

汽车纵横全媒体
关注

随着车企2024年度财报的陆续出炉,各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也随之公布。

在已经公布财报的车企中,比亚迪再次以542亿元的绝对值大幅领先于其他企业,小米集团则以241亿元位居第二,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金额。但如果按照研发费用与营收的比例来排序,排名第一的就变成了蔚来汽车,其占比居然高达20%,远超过其他车企的5%~8%。不得不说,蔚来能在经营面临较大压力的2024年,依然拿出收入的五分之一来投入研发,真可谓是舍得“下血本”。难怪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大家都知道蔚来在经营方面有很大压力,需要提高效率和降本,但是我们研发和充换电网络的投入仍然比较坚决,蔚来应该是研发投入在营收占比,全球最高的汽车公司之一。”

(制表:汽车纵横,数据来源:车企财报)

比亚迪“遥遥领先”,小米紧随其后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比亚迪营业收入增长约5倍,净利润增长约24倍。在市场销量与财务业绩表现一路“狂飙”的背后,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也逐年上涨。根据最新披露的财报内容,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约为542亿元,同比增长35.68%,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比亚迪的研发工程师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2万,位居全球第一。

在2022年和2023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02.23亿元和399.18亿元,近三年来投入研发的费用累计已经达到了1143亿元。比亚迪在财报中自豪地表示,公司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2024年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申请45项、专利授权20项,并于年内先后发布一系列重磅技术。据了解,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电动平台和智能驾驶三大领域,2024年比亚迪陆续推出第五代DM、易三方、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超级e平台等颠覆性技术。

小米汽车同样在研发方面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指出,五年前小米就下决心要在五年时间里投入1000亿元。如今五年过去了,小米大概投了1050亿元,今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300亿元。财报信息透露,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米集团已在全球获得超过4.2万件专利,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相关的专利授权超过1000项。

小米在财报中指出,公司始终坚持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等智能电动车领域持续深耕。在智能驾驶方面,小米2024年陆续推出了高速领航辅助、城市领航辅助,以及基于“端到端”及视觉语言大模型的“小米智能驾驶”,实现从起点至终点的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小米澎湃智能座舱基于小米澎湃OS的互联互通能力,可与手机、车载屏幕、智能家居深度互动,实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在硬件方面,小米汽车在电机设计、材料强度、高效散热等多项技术不断创新,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小米超级电机V8s,转速可达到27200rpm。小米表示,将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迭代,不断提升用户智能驾驶体验。

日前还有媒体爆料称,小米汽车正从宝马等欧洲车企挖角至少5名高管,筹建欧洲研发中心,加速其全球化的进程。

蔚来“对研发投入仍然坚决”,

理想终圆操作系统自研梦

正如同那句俗语“再苦不能苦教育”,汽车界也有一句话——“再穷不能穷研发”,蔚来汽车就成为了这句话的最有力践行者。

根据蔚来最新发布的财报内容,虽然2024年交付量、营收和毛利率都有所提升,但其亏损仍在进一步扩大,年内净亏损达到224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8.1%。公开数据显示,自成立至2024年底,蔚来累计亏损已超过千亿元。对此,李斌前不久进行了正面回应:“蔚来的钱主要花在研发上。”诚如李斌所言,2024年蔚来的收入不及理想的一半,但全年研发投入却比理想高出约20亿元,更是小鹏研发支出的两倍之多。

李斌指出,蔚来去年的研发投入为130亿元,前年则为134亿元人民币,每个季度平均投入30亿元人民币,从创立至今,蔚来累计投入研发近6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蔚来目前覆盖智能电动汽车的12项全栈技术布局,从芯片到车载智能硬件,到操作系统、车辆工程各方面。例如蔚来自研的5nm车规级芯片“神玑NX9031”,已经搭载于蔚来ET9,其自研的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也应用于乐道L60上。不过,由于每一个技术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且很多在短期内都难以获得明显直接的回报,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蔚来所承受的资金压力。

2024年,理想汽车以全年营收1445亿元、净利润80亿元的业绩,成为了国内首家连续两年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值得强调的是,理想汽车当年的研发费用与营收比例虽然不及蔚来,但仍高于比亚迪和小米等其他车企。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理想的研发费用达111亿元,同比增长4.6%,特别是人工智能相关的支出占比显著提升。根据财报,理想汽车在去年共实现智能驾驶领域的12次技术升级,并在2024年7月向理想AD Max用户全量推送了不依赖于先验信息、全国范围内都可用的无图NOA,2024年10月又向理想AD Max用户全量推送全栈自研的端到端(E2E)和视觉语言模型(VLM)的全新双系统智驾方案。1个月后,理想又推出了基于该技术的“车位到车位”一键智驾和全国高速收费站ETC自主通行功能,实现日常驾驶场景的100%覆盖。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表示,为实现操作系统的自研,从2021年启动,投入200名研发人员和10亿人民币,理想才最终推出了理想星环OS,并在2024年首次实现自研操作系统上车。

传统车企“大象转身”成效显现

3月20日,吉利汽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年度财报。报告显示,2024年吉利汽车的总收入首次突破2400亿元,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全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213%。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份增收、提量、全线飘红成绩单的背后,是吉利多年来在各领域的布局终见成效。财报显示,仅在去年上半年,吉利围绕着技术授权带来的直接营业收入就达到198.25亿元,占据非整车业务的18.5%。

来自技术授权的可观收入自然离不开在研发领域的大量投入。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间,吉利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100亿元。在2024年,吉利汽车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研发总投入达到104亿元,相比2023年的78亿元增长约33%。分析指出,正是随着规模化的上量、单车收益和成本的改善,吉利过去在技术上的投入逐渐被摊薄,才迎来了“红利期”和“收获期”。应当指出的是,吉利汽车还探索出了一条兼顾投入与效率的发展路径,在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也注重不断提升研发效率,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品迭代升级。

和吉利汽车一样,长城汽车的多年深耕也在2024年迎来了收获:全年营收超2021.9亿元、净利润126.9亿元、扣非利润同比增长101.4%。而这样一份成绩单的诞生,与长城汽车多年来在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密不可分。据悉,目前长城汽车研发人员为2.3万人,研发投入连续3年超百亿元,目前已构建起“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的技术路线。此外,在智能化方面,长城汽车搭建了九州超算中心,最大算力达到5EFLOPS,可以应对上百种大规模训练的算力需求。目前,长城汽车端到端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驾已经涵盖ADC2.0、3.0和4.0三大智驾平台,实现不同价格区间产品匹配不同智驾方案。根据规划,未来长城汽车10万元级产品将实现无图高速NOA。

应当强调的是,尽管从单年的研发投入费用来看,传统车企或许普遍不如造车新势力,但前者投入的时间更长,积淀更深,因此绝不能从近几年研发费用多少的简单对比,就推算出车企的技术实力与水平高低。此外,传统车企的技术布局大多都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既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也关注传统燃油领域,但新势力车企多数都只局限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客观而言,在“技术树”的丰富程度还是传统车企略胜一筹。

研发投入是汽车企业保持技术领先、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适应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的核心驱动力。当技术变革的浪潮持续涌动,这些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最终会成为车企能否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进一步加强关注与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比亚迪542亿,小米240亿,但最舍得投入研发的却是它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