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纷繁复杂越容易失焦,或许失焦之后,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才可能听到些许关于理性的声音。
中央气象台预计,22日至24日,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气温将下降4至6℃。
相比起2023年30度的上海车展上,各种赠送冰淇淋的“热闹”,这场冷空气好像给今年的车展增添了几分寒意。
两年前,汽车行业刚刚走出疫情的阴霾,外界还来不及感受闭锁环境下的孤岛气氛,便早已被历史浪潮裹挟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好像所有人走得每一步都是十字路口,只不过有人一路向前,有人在摇摆的变革声中一路右拐,终回原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700多天后,当价格战的硝烟弥散至今,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仿佛还停留在昨日。快速演进的产业变革与至始至终的喧闹形成强烈的对撞感,时代变了又好像没有。
在某个晚自习上,原本静如止水的教室里开始有三三两两的窸窣声,随后这样的交头接耳开始弥漫至每个角落,并快速放大,取而代之的是无所顾忌的谈论和争吵以至于人声鼎沸,在高潮处忽然又戛然而止,空气也凝固起来,所有人面面相觑。
此时此刻的上海车展就像是来到了那个戛然而止的瞬间,好像气球被泄气了一般。这样的拐点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无论在此之后,教室里会继续喧闹还是重整秩序,停下来的那一刻都显得格外重要。
回归理性
即便是降温,2025年的上海车展在4月23日至4月24日这两天媒体日上,各大车企及相关参展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多达193场,可谓历年之最。
据不完全统计,展前一周,各大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一共举办了19场发布会。车展前两天,各种类型的活动超过15场。
这或许便是人声鼎沸处的“末日狂欢”,甚至车展还未开始,几乎所有从业相关者就已经尽显疲态。
“上海车展结束应该能消停会。”一个字“累”成为本届车展的最亮背景板。
不幸的是,最先给行业按下刹车健的是一场以用户生命为代价的交通事故。在这场事故中,似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但也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残暴的欢愉必将以残暴收尾。
近年来,几乎每家车企都在说智能驾驶,但行业普遍存在宣传话术夸大现象,例如将法律定义的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L2.9999级”、“接近L3”,或使用“零接管”、“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公开呼吁行业规范用语,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但很可惜,一辆已经失速的列车只有在脱轨的那一刻才能终止。
车展前一周,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有关部门的这一举措旨在以智驾功能的确定性抵御行业发展不稳定因素,是向智驾领域及汽车市场释放出的明确信号。给几近疯狂的技术营销浇上了一盆冷水。
有新势力员工哭诉:“发布会前三天,市场部通宵删了78页‘自动驾驶’关键词,PPT只剩‘智能辅助’四个大字”。
4月18日,地平线发布智驾产品,创始人兼CEO余凯在发布会上说,就在昨晚彩排时还是“2025地平线高阶智驾产品发布会”,但因新的相关要求,地平线连夜修改PPT,将“高阶智驾”改为“辅助驾驶”。
在刚刚举办的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的表述有了很大变化,更强调安全、可靠、便利等关键词,其中“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还被余承东反复强调过多次,也贯穿了这次的发布会全场。
关于此前可以睡觉的说辞,余承东发布会也直接改口:“我们的智驾是默默保护你的老司机”。
“智驾”只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浮夸营销中的一部分,或许那些明目张胆与《广告法》背道而驰的PPT也会在这一次强力监管下有所顾忌。
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可以说是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间,有许多人凭着自身的努力,或者说幸运,站在了桥头之上。这桥头之上是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也风险无限。
看未来远不如看过去要来得清楚,激昂和困惑交织在每个人的心头,但是要留一份敬畏在心中,看别的可以模糊,但看底线一定要看清楚。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安全”也将成为企业营销的关键牌。在本届车展期间,包括华为技术大会、腾讯出行技术日、智驾高峰论坛、一汽丰田技术发布会、奔驰科技日,甚至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头部供应商都陆续举办了一系列以安全为主题的技术发布会。
需要警惕的是,在天花乱坠又无限雷同的话术中,PPT与讲演稿中的“安全”也可能只是营销手段。所幸,我们还是看到了行业秩序回归的苗头。
失焦之后
不出意外,在这一次的上海车展上,大概率是看不到红配绿在展台间流窜的身影了。
斩获大批流量后,伴随着哪吒汽车的衰败,红衣教主逐渐回归短视频赛道,不在参与汽车界的纷纷扰扰。同样深陷舆论漩涡的雷军也试图暂避风头,主动躲着流量。
被动降温后,失去焦点的上海车展好像又缺失了一些什么,关注行业本身忽然显得乏味了不少。
自主品牌的攻城略地、合资品牌的负隅反击、豪华品牌的老生常谈、供应链们的昭然野心……似乎没有什么更特别的了,甚至连价格战都变得如常。
在这一次的车展上,除了新品车型和前瞻技术,各种五花八门“一口价”、“惊喜价”,充斥期间。它们往往以五年分期价、全款分期价,以非常低的价格作为触点吸引用户进店后在所谓的“一口价”上不断做加法,让消费者的实际支出远超过宣传价格,可以说“套路”重重。
近今年来,国内乘用车市场始终在3000万辆的产销上下浮动,这也让本就饱和的市场需求更加拥挤,产能过剩成为全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汽车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甚至大打出手进而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
尽管各大企业都叫苦不迭,但似乎没人知道这一切该如何结束。
价格战的爆发,实际上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汽车行业经历了快速的扩张。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野蛮人推门而入,大量的新兴企业挤进市场,导致产能急剧增加。
在最基础的经济规律下,唯一的途径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优化产业结构。长安东风初见端倪,一汽广汽充满想象,上海车展上那些消失的“它”更代表着无声的宣告。
要知道,今年的上海车展是起亚和现代自 2002 年进入中国市场23年来,首次缺席国内A级大型车展。韩系品牌集体缺席,法系车同样缄默,以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的表现的确没有在车展亮相的理由。
独立运营的一汽-大众捷达品牌、传闻并入别克的雪弗兰……这些已然逐渐边缘化的合资品牌就像是遭遇来一场中国版的《乡下人的悲歌》。
8.1号中,比亚迪将以“技术+豪华”双轮驱动,重新定义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旁边便是带领即将国产雷克萨斯的丰田。全球老大和中国一个人、燃油霸主与电动之王,从这里出发,准备上演一场王者之间的终极对决。
展前就已亮相的BBA们总是摆出一副随时随地就要拔剑自刎的决绝。奔驰携全品牌28款星徽座驾亮相,VAN.EA纯电架构平台前瞻之作Vision V概念车、“史上最智能的梅赛德斯-奔驰”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将迎来全球首秀,全新梅赛德斯-AMG GT63 4MATIC+也将中国上市。
宝马则是带来“巨幕影院”大小的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展台,展示其划时代智舱4大界面、驾控黑科技“驾控超级大脑”和创新车身全彩变色科技。
相比于奔驰宝马的天马星空,奥迪更倾向于落地眼前的利益。以“油电双线”战略为核心,加速燃油车智能化和纯电车型性能升级双线布局。
但这些似乎依旧都无法突破外界的阈值,有的只是无效动作下的疲惫,好像答案早已心知肚明。
越是纷繁复杂越容易失焦,或许失焦之后,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才可能听到些许关于理性的声音。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上海车展,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