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12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2025年的上海车展,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克制”。
展台上,激光雷达依然“嵌”在车顶,但却不再是各大车企争相标榜的宣传重点,而诸如“全民智驾”“车位到车位”等词眼也悄然被“安全冗余”“场景优化”等谨慎表述替代。
以“智驾”为标签的小鹏汽车,将5C超充、AI全维生态等技术点放在了宣传C位上;理想汽车4月21日官宣的L6智驾焕新版,在车展首日推出时更名为L6智能焕新版。
图/小鹏G6/G9-理想L6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华为虽在乾崑智驾ADS 4宣传片开头注明“若实际道路使用,驾驶员仍需保持关注并予以接管”,但仍因内容引发部分媒体和网友争议,最终在车展首日紧急撤下。
而就在一个月前,“智驾”还是各大车企竞相追逐和炫耀的“香饽饽”,更有甚者扬言要将高阶智驾下放至10万级及以下车身上。
从曾经的大肆宣传,到如今成了某种禁忌,“失声”上海车展,行业氛围转向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1. “智驾”成了敏感词?
这种集体噤声,从王然(化名)踏入展馆的那一刻便扑面而来。
“去了好几个展台,销售一直在为我介绍车辆的续航能力、内饰设计这些。”王然回忆道,当自己主动询问智驾相关信息时,有的销售会愣一下再讲解,有的则尴尬一笑,打开平板直接照着念。
“虽说各品牌销售的第一反应不同,但从他们的神情中多少能感觉出他们不想顾客提智驾那意思,当然碰见我这种硬问的他们估计也有紧急培训过话术。”
王然表示,他接触到的小鹏、阿维塔、iCAR、智界等多家新能源品牌都会在介绍智驾功能时,强调一句:目前市面上的智驾都是L2级,这个级别只能做到辅助,所以并不建议驾驶员完全解放双手来开,而且当前的法律法规也是不允许的。
对此,另一位消费者徐曼(化名)也深有体会。
图/问界展台
来源/新能源观拍摄
在问界展台,她本期望听到关于智驾技术的新突破,但销售却更多地讲解着问界M5的舒适性设计以及智能座舱。“去看问界的时候,就想了解下问界的智驾系统,毕竟车展前一天华为刚发布了L3,但当我问小区到车位能实现车自己开过去这个问题时,还没说完,销售就赶紧强调,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不允许,只是辅助,可以实现一键从车位停到车位上,不能实现小区到车位。”
徐曼表示,询问智驾时,她能明显感觉到销售的敏感和避讳。
“也有将功能降级、话术升级的情况。”徐曼透露,某新势力展台一销售就称自家车在城市道路且车速90码的情况下,是能实现放手开的。
从“高调炫耀”到“求生欲满满”,车企态度的急转直下,与舆论风暴和政策“急刹车”的双重压力有关。
3月底,一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事故致3人遇难。此事故的发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智驾安全性的重新审视。毕竟,就目前来看,因智驾故障或消费者过度信赖智驾而引发的事故不在少数。
4月16日,工信部在官网发布《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给智能驾驶夸大和虚假营销按下“暂停键”。
图/工信部发布公告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据多家媒体平台报道,很多车企在接到智驾监管力度收紧的通知后,紧急修改了本次上海车展的宣传文案和相关物料。
2. 消费者:从“盲目崇拜”到“学会祛魅”
2025上海车展,虽说各车企对待智驾的宣传态度都开始变得谨慎,更有甚者选择避谈,但实际上,技术的暗战并未停息,毕竟目前所有重磅车身上全都围绕着智驾。
图/理想MEGA
来源/新能源观拍摄
理想旗舰车型新款MEGA将辅助驾驶芯片从英伟达双Orin-X芯片升级到了单Thor-U芯片,新款理想L6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问界M8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3,按照其官方规划,将在今年三季度升级到ADS 4;极氪9X采用千里浩瀚H9解决方案,并搭载5颗激光雷达和双Thor智驾芯片,算力达1400TOPS。
图/极氪9X
来源/新能源观拍摄
由此,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看似集体将“智驾”一词封印,实则其只是不再被作为车企的宣传主力“露脸”罢了。
颜晴天(化名)站在极氪展台,心中五味杂陈。
2024年购车时,他曾为极氪007的“智驾版”多付了3万元。“当时试驾体验过极氪的完全智驾功能后,觉得很神奇,就直接下定了,可如今,自从小米SU7事故发生后,我对智驾开始有些害怕了,这一个月以来,凡是需要开车出门我都自己开。”
颜晴天的感受并非个例。
时间回到2024年,彼时,受各车企轰炸式宣传影响,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的认知和认可度一再提升。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高达76%的用户认为“高速NOA”很必要,高达64%的用户认为“城市NOA”很必要,高达77%的用户认为“自动泊车”很必要。
图/《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部分数据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大多数消费者坦言,今年3月底小米SU7智驾事故发生前,智驾功能一直是他们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徐曼回忆道,“之前看车的时候,销售介绍智驾功能,像自动跟车、自动泊车这些,感觉特别厉害,好像车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了,当时就觉得有智驾的车肯定更值得买。”
到如今,小米SU7智驾事故舆论、工信部收紧对智驾的监管下,不少消费者的想法已然发生转变。
“以前觉得智驾很神奇,好像有了它开车就轻松多了,也没考虑过太多安全问题。但出了那起事故,又看到工信部出台新规,才意识到智驾还没那么成熟,不能完全依赖,现在买车会更看重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之前被车企宣传的各种智驾功能迷得晕头转向,觉得越高级越好。现在明白了要学会祛魅,不轻易被那些宣传话术迷惑,会更客观地看待智驾,了解它的实际能力和局限性。”
3. 智驾“退烧”后,车企的故事该如何讲?
上海车展某新势力展台,一销售透露,虽然大家之前都在宣传自家是高阶智驾,有的车企甚至标榜L2.99级,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噱头。
目前市面上的智驾,即使是第一梯队的,也仅处于L2级,尚未达到真正的L3。因此,车辆行驶状态下,为保障绝对安全性,驾驶员是不能完全放开双手的。
图/自动驾驶的6个等级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不可否认,车企追求“技术惠普”本身没错,是促进行业发展的积极方向,但若在技术迭代过程中,过度依赖智驾概念进行营销,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唯一“王牌”,不仅会误导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理性认知,也终会反噬自身,失去消费者信赖。
诸多消费者坦言,曾因车企极具吸引力的智驾宣传而心动,对智驾技术产生了超出实际的期待,甚至存在盲目信任。
根据权威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驾驶相关事故中,超80%的案例涉及驾驶员对系统的过度依赖。
举例来看,去年10月,一辆行驶在京港澳高速上的新能源车,因车主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后闭目养神,致车辆冲向施工改造路段;12月,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开启高阶智驾的情况下,以120km/h的速度追尾了前方停着的水泥泵车。
图/车辆事故现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而毫无疑问,当智驾事故的负面新闻频繁出现时,是会令消费者产生担忧和焦虑的。
“自从看到那些智驾事故的新闻,就提心吊胆,到现在我对发生过智驾事故的车型及其品牌都会心存顾虑,以后有换车打算时大概率会选择先排除它们。”
“我本来还挺期待智驾技术能带来更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可现在看来,技术还远不成熟,车企的宣传又那么不靠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基于此,在未来,即便舆论热度和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消退,车企也不应重蹈覆辙,继续夸大或虚假宣传自家智驾功能。相比追求营销噱头,车企还是应务实些,立足技术研发和产品打磨,将核心竞争力聚焦提升智驾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与实用性上,真正提升用户体验感。
多名近期有购车打算的消费者表示,智驾只是锦上添花,车辆的安全性、实用性与服务保障,才是决定购车选择的核心因素。
“车作为出行必备工具之一,安全配置高低将直接影响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性,因此我买车时会更注重有没有清晰的倒车影像、稳定的刹车系统等。”
“我选车不仅会将配置纳入考量,更会优先考虑服务网络覆盖广、响应速度快的品牌,宁可多花点钱买个省心。”
2025上海车展的智驾宣传风向转变或许只是开始,毕竟,在这场新能源长跑的角逐中,唯有那些始终将安全作为根基,同时保持技术创新活力的车企,才能在两者的动态平衡中稳步前行。
原文标题 : 2025上海车展,智驾成了不能说的“伏地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