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也许能续命,若想赢得未来,还得在技术、产品与品牌上全面发力
正文
最近,老牌的二线豪华品牌沃尔沃突然传来一个大消息。
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简单来说就是要启动约135亿元人民币的全球降本计划,当然,最先开始的动作是全球裁员。
从财务来看,沃尔沃的确需要降本增效。
今年一季度,沃尔沃利润仅仅约14 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去年同期,沃尔沃可是有47 亿的利润,暴跌了70%。
这不得不让沃尔沃开始自救。
但是有用吗?
因为对于沃尔沃来说,利润暴跌只是表象,战略失衡才是致命伤。
一、市场的溃败:燃油失守,电动难立
我们还是从国内市场讲起。
2024年,沃尔沃在华销量为15.6万辆,同比下降8.2%,创下近五年最低点。
到了今年,下滑态势依旧没有减缓。
这咋办?
很明显,就是降价,从第三方信息来看,XC60的终端优惠到了8万至10万元,S90的也达到6万至8万元,但是依然难掩颓势。
当然,燃油车失守只是沃尔沃的一面,而另一面的是电动难立。
高端纯电车型EM90起售价81.8万,过高定价,被网友嘲讽“卖标送车”,2025年4月销量仅28辆。
而定位微型电动的EX30虽然起售价20多万,但是又与中国市场水土不服,4月销量仅仅40辆。
这样的销量,已经不能用惨淡来形容了。
在沃尔沃的核心欧洲市场呢?
由于欧洲的禁售燃油车政策,目前燃油车整体的销量都在持续下滑。
不过也有好消息。
由于欧洲新能源的补贴政策,沃尔沃的新能源情况稍微好一点,能有20多万销量,但是放在全球视角来看,也确实微不足道。
了解行业的读者,或许会问,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又是因为电动化转型战略落后?
不是。
沃尔沃甚至还是电动化的领跑者之一。
二、电动化从“领跑者”到“掉队者”
早在2021年,沃尔沃高调宣布要成为“全球首个纯电豪华品牌”,计划到2030年彻底停售燃油车。
巧合的是,同年比亚迪也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也签署“2040年停售燃油车”宣言。
不同的是,比亚迪2022年就开始付诸行动,3月起就全面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
而到了沃尔沃这里,2024年又突然改口,新目标变成了2030年90%销量靠插混和纯电。
更耐人寻味的是,到了2025年4月,沃尔沃又把曾经推动电动化的老CEO汉肯·塞缪尔森请了回来,而这位CEO是当年喊出“2025年交付百万辆电车”的激进派,这次回来又重新确定了沃尔沃要100%电动化。
不难看出,在电动化浪潮与市场剧变中的情况下,沃尔沃的战略路线是确定的,但是却一直出现问题,燃油车没办法下决心放弃,纯电又断断续续的摇摆。
为什么沃尔沃如此摇摆呢?
因为没办法立刻赚到钱。
就拿2024年来说,沃尔沃汽车的研发投入达 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重点向纯电动汽车倾斜,但是从2025年一季度财报来看,沃尔沃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43%,其中纯电占比19%。
这导致沃尔沃的利润率也从5%断崖式跌至2.3%。
很明显,电动化研发费用激增,但单车毛利率持续走低,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这种财务黑洞,当然需要扭转。
所以才有了此次的全球降本计划。
但是,来得及吗?
三、降本增效,能治本吗?
这次的降本计划其实是有三个子方案的。
一个是加强成本管控、抱紧母公司吉利的大腿,要和吉利共用生产材料、生产工厂和供应商等;二是全球裁员;三是保住利润增长中心,提高营运回报。
可以看到这次裁员,自救的倾向很明显。
但是否真能改变沃尔沃的现状,从历史效果来看,依然存有疑问。
就拿沃尔沃的EX30来说,它是基于吉利SEA平台开发,甚至一度被市场视为极氪X的“换壳车”,但是最终销量却异常惨淡。
沃尔沃抱大吉利再紧一点,未必会有好的突破。
在《电动势》看来,沃尔沃今天面临的成本开支过大问题,只是表象,本质问题是,沃尔沃从产品到智能化技术的全面落后。
如今,沃尔沃以收缩的姿态,来面对竞争落后,似乎更像是战略性的防御动作,或者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续命的意味更多一些。
至少就中国市场而言,那些过去不可一世的海外品牌,由高枕无忧到后来的销声匿迹的故事,已经反复上演。
沃尔沃是否也会同样加入到这一叙事,其裁员后的智能化和产品开发路径,将会给出真正的答案。
原文标题 : 全球裁员,不一定能救沃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