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同样是“卷价格”,两片细分市场展现出的状态却截然不同。
高额关税的戏剧结束之后,关税引起的恐慌情绪还在蔓延。同样是“卷价格”,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奇观。
国内,降维打击成为常态,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低价已经见怪不怪;美国,高筑的关税围墙圈堵着市场,汽车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
同一车型,中美双方的价格普遍相差四至五万乃至更多。似曾相识的境况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只是这次,两家巨头手中的剧本已经彻底置换。
01中国市场,买车更便宜了
“闭眼入,都很行。Civic思域9.49万元起。”
简短有力的标语和大幅的优惠力度下,5月,上市仅两个月的2025款思域,价格来到了10万级以内。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正上演着不一样的戏码。美国新车二手车信息平台CarsDirect显示,2025 Honda Civic起售价为2.54万美元,以7.22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18.34万元,比国内12.99万元的厂商指导价高出5万元之多。
如果说燃油版中,美国版思域2.0L的发动机与中国版思域1.5T的发动机可比性较弱,那么差别更小的混动版本则更具说服力。数据显示,2025款思域混动版起售指导价为13.99万元,优惠后经销商报价同样来到了10万级。
而在美国,这一车型的混动版售价区间为3.01万美元-3.4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73-24.76万元,高出国内指导价7万元之多,如果以实际报价来看,在美国买一辆车的钱甚至可以在国内买两辆同样的车。
不止思域,几乎所有车型,在美售价都远高于国内售价。
以美国2024年销量前十的车型为例,除却3款皮卡无法进行销量对比外,余下几款车型无一例外,均是美国售价更高。
虽然车企会根据各细分市场的情况对产品细微处进行调整,但在重要参数方面相差无几,甚至可以说,同一车型,国内的配置往往更好。此外,款式的差异也可考虑在内,但升级的配置带来的溢价空间有限,无法弥合两大市场呈现出的巨大价格落差。
图丨2024年美国全年销量前10车型中美价格对比
不容置疑,作为曾经的价格洼地,美国市场如今已在关税的挤压下被迫成为了价格高地,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正在成真。4月,该机构预测,关税可能导致美国新车价格平均上涨约1万美元,从而使美国汽车销量从年增长1%转为下降3%。
如今,不仅是新车,包括二手车在内的汽车价格都一路走高。
汽车数据研究机构Kelley Blue Book的数据显示,美国新车价格在4月出现明显增长,单月同比上涨2.5%,涨幅远超近年来同期通常1.1%的水平。
二手车市场的反应更加强烈,Cox Automotive发布的曼海姆二手车价值指数在4月跃升至208.2点,创下自2023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汽车行业网站CarGurus的统计数据更是显示,2月至4月短短两个月时间,美国二手车均价就从2.69万美元涨到2.76美元,涨幅高达673美元。而唯一的一个例外,是与特朗普“如胶似漆”的马斯克所领导的特斯拉,其二手车价格微降1.21%。
反观国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460.74万辆,同比增长0.15%,累计交易金额为3032.16亿元。如此算来,一季度我国二手车交易平均价约为6.58万元,远低于美国二手车均价。
极具讽刺意味和黑色幽默,政府搬起的关税巨石,率先砸肿的,却是自己民众和“最亲密盟友”的脚。
更恐怖的是,美国汽车的涨价还在持续。
从关税政策宣布开始,敏感的民众便为开始了恐慌性抢购:跑到超市囤积饮用水、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挤满苹果手机店询问涨价问题,即便是交易大宗商品的汽车经销店,也塞满了手握大把现金要求当天即完成交易的恐慌顾客。
担忧情绪助推着销量的走高,3月,美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9.1% 至 159 万辆。据《纽约时报》报道,汽车关税消息宣布后,伊利诺伊州一家斯巴鲁汽车经销店迎来了开业以来最为繁忙的一天,其经理表示:“简直太疯狂了。顾客不断谈论关税,通常我们店要到周六才能卖出15辆车,但那一天,我们卖出了32辆车。”
关税恐慌、抢购车辆、库存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恐慌加剧……关税与情绪的双重催化下,美国汽车的增量与增价协同共进,有市场分析认为,消费者恐慌性抢购、供应链问题和库存下降三大因素叠加,可能导致未来几个月汽车价格继续攀升。
02关税不能让美国汽车再次伟大,但出海可以让中国汽车辉煌
大举挥向汽车产业链的关税大棒,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之外,并无法让美国汽车再次辉煌。
尽管美国市场一季度汽车销量攀升明显,但财报显示,美国汽车公司福特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7%,407亿美元的营业同比下降5%,净利润更是腰斩下降65%,来到了4.71亿美元。
此外,福特更是预计,伴随关税政策的落地实施,上涨的汽车价格将会拖累公司下半年的汽车销量,将导致公司2025年利润减少15亿美元。
同样公布财报的通用汽车处境也不容乐观,尽管在美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净营收也实现了增长,但其净利润同比下降6.6%。关税政策下,通用同样下调了2025年息税前利润,并表示公司当前面临40-50亿美元关税影响。
美国汽车企业是老本营出了岔子,中国汽车则是稳稳扎根国内市场,大举向海外出击。
奇瑞海外出口强势依旧,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加速海外部署,中东、东南亚、南美乃至欧洲,中国汽车的势头不可阻挡。仅在上周,就有多家车企再度加速海外部署。
更有甚者,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在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面对吉利汽车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263.6%但出口总量微增2%的成绩单,严肃反思起为何吉利出口增长不如友商强劲。
两相对比之下,中美汽车两方处境高低立判。然而,如果将时针倒播,几年前,相似的场景却在不同的舞台上演。
“美版思域和国产思域的区别,简配到丧心病狂。”2018年的一条帖子中,中国车主对不同版本思域的价格和配置大为不满。
在国产思域发动机、防撞梁等关键配件减配还更贵的吐槽中,并不乏“(简配)常规操作”“这就别黑了,什么车到国内都简配”的回复。可以看到,彼时国内消费者对外资汽车简配增价的操作习以为常,有人质疑也不以为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中国汽车的反超绝不是靠政府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逆差实现。在传统大厂敞开市场与外资品牌合作,自主品牌加码电动化、智能化布局的两条腿走路路径下,才有了如今的中国汽车崛起。
毫无疑问,在汽车这一全球化最为典型的行业,画地为牢的强硬产业链引进手段,只会造成双输的尴尬局面。
一旦关税政策宣告失败,美国汽车高筑的价格围墙要么被中国汽车一举冲垮,围困在信息茧房的民众也将实施激烈反扑;要么为了维持国内市场稳定,继续抬高价格,将吐出的利润拱手相让给中国品牌。
更为致命的是,当美国本土车企为关税政策头大时,中国汽车已经开始了价格战向价值战的战略转向,当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一众车企在国内血雨腥风的漫长厮杀中杀出重围,面对竞争更弱的海外市场,它们势必将顶着中国汽车的名号大杀四方。
泰国市场的前车之鉴已经有所预示。曾被日系车系视作后花园的泰国市场,在中国汽车入局之后,日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受到极大威胁。
2024年中国品牌在泰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2%,2025年1月更是高达20.5%,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1月市占率更是高达88.0%,长远来看,发展态势极佳。
见微知著,泰国市场的走向,正在中东、南美乃至欧洲等地复现。
历史的剧本总在重演,但主角的席位早已悄然轮换。在美国用关税筑起高墙试图圈守市场时,中国汽车正以开放之姿撬动全球化的齿轮。
当中国车企将国内"地狱级"内卷淬炼出的尖刀刺向全球市场时,试问,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住中国汽车的脚步?
责编:崔力文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中国车价“狂降”,美国车价“疯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