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 璐编辑 | 甄 瑶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再过两天,即5月21日晚,2025款东风奕派007将上市。
最近一段时间,总有人嘀咕东风奕派007和今年4月27日上市的东风日产N7是“同门亲兄弟”。尽管东风日产方面极力辩解二者的区别,说哪儿哪儿不同,但很多人还是不依不饶,认为是换标不换壳,因为仅从造型和尺寸来看,两车就太相似了,可以“合理怀疑”。
类似的车型争议有很多,比如广汽铂智3X和广汽埃安V霸王龙、吉利银河E8和极氪007、长安深蓝SL03与启源A07、奇瑞星纪元ES与智界S7……同一汽车集团体系下,自主品牌之间、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很多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显然,中国本土汽车集团也开始时兴“双车战略”,合资车企开始流行“新拿来主义”——从中方股东拿车型。
这种“双车战略”起初是由跨国汽车集团“发明”的。它们拿出全球车型,分别在中国两家合资公司生产,由两家推出造型相近、定位相仿的产品,以覆盖更多市场,同时平衡不同合资公司的利益。
比如丰田旗下的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大众品牌旗下的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奥迪旗下的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以及本田旗下的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
这也是合资车企奉行三四十年的“拿来主义”——从外方股东拿车型。中国一度希望通过中外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却是以市场换车型。
从发展来看,“双车战略”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是燃油车时代。同一平台衍生两款车甚至多款车,再通过设计、配置差异,覆盖不同人群。这一时期,该战略效果显著,合资品牌得以快速席卷中国市场。
二是油电并行时代。仍以燃油车为主,在试水电动车时,很多车企并没有专门的新能源技术架构平台,遂“油改电”推出近似的电动车。
三是新能源时代。合资车企重新搭建电动平台,全力向新能源转型,但出现与中方自主品牌近似产品“撞衫”的风险。
燃油车时代,外方主导的“双车战略”,让合资品牌迅速占领全国市场,但在如今的新能源时代,中国本土汽车集团在自主和合资品牌中推行的一平台多车型的“双车战略”,却引发诸多争议。
双刃剑
当市场由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阶段,“双车战略”就从双剑合璧转向了互相竞争。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转型快,国内智能电动产业链水平更成熟。合资品牌不得不依靠中方,积极推进一系列本土化战略,从中方股东拿车型。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
像广汽、上汽、东风等汽车集团,手心这边是自主品牌,它们在新能源赛道上追速度;手背这边是合资品牌,它们在新能源赛道求突围。手心、手背都是肉,当二者的技术和资源重叠、产品趋同,会不会陷入内耗?
首先,同质化竞争下,存在“自己打自己”的情况。
在新能源市场,车企为了快速铺开产品线,基于同一平台推出多款相似车型,定位重叠,如果差异化不足,那么价格就成了用户买车的唯一指标。就像N7搭载高通8295芯片,采用Momenta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均为业内领先配置,而11.99万元的起售价,比奕派007的13万元还低。从4月27日上市至5月15日,仅18天N7大定已破万辆。很多人调侃道:“这让奕派007怎么卖?”
反过来,这种同质化竞争对于N7自己也有影响。东风日产车主张先生原本想将燃油车置换成N7,但在网上看到“换壳车”之说后,犹豫不决了。
过去,在外方“双车战略”下,两家合资品牌互相打;如今,在中方“双车战略”下,变成了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互相打。
其次,渠道冲突。
目前,大部分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一起销售,有些在建设专门的新能源渠道,比如东风日产的销售顾问就分成两组。不过,在统一渠道下,终端门店更倾向于卖利润更高的燃油车。一位宝马销售顾问表示:“大家都不愿意卖电车。同样是卖车,电车差不多是卖一辆亏一辆。”
但无论用户如何看,从厂家角度来看,资源“搭伙用”这事,确实藏着很多甜头。
其一,在车企内部,有利于资源协同、降本增效。
大众MEB平台、吉利SEA浩瀚架构等,都是通过共享底盘、三电系统降低成本,允许不同品牌车型在统一技术基础上差异化开发。
以领克和极氪的整合为例,“在智驾方面,统一技术路线,制造生产方面能够很好地协同;采购方面联合形成规模化效应;渠道建设方面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很好协同。”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采访中表示。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极氪科技集团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同环比均有大幅下降。两品牌合并后,资本开支取得有效成果。
其二,差异化产品定位,用户群覆盖面更大。
当前用户需求更加细化,哪怕出自同一平台的产品,也可精准地覆盖不同细分市场,收获该区域的用户。
“就像穿西装的绅士和穿潮牌的年轻人,虽然身高体重相同,但气质和追求完全不同。”有网友形象地评论道。
“10万-20万元的纯电轿车市场是一个容量很小的区隔,不存在谁蚕食谁的话题,反而一直以来,这个区隔的竞争是不充分的,广大家庭消费者需要一辆理想的纯电家轿。N7本着这种思路,设定了极简的SKU,硬生生地把一辆15万-20万的家轿拉到了10万-15万的区隔。”东风日产销售公司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
这既是对网络上车型对比的回应,也是说明差异化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
外方价值
跨国车企向中国市场急奔而来。
4月上海车展期间,丰田喊出“立全球,更中国”的目标。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表示,在强化本土化经营的同时,丰田还着眼于在华事业的全产业链的提升,从管理体系、研发体制、商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合作伙伴等全维度,推动中国发展速度配套的企业变革。
广汽丰田铂智3X自3月上市以来,销量迅速攀升。4月销量达6762辆,为合资新能源销量榜首,该车在上市45天内交付突破1万辆。
日产汽车的战略也升级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未来3年,东风日产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扩建技术中心容纳4000名员工。
同时,日产还真正授权本地团队主导车型开发,将车型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我们的本地研发团队拥有高度话语权,不仅在设计、配置上主导,还能在研发周期内做出自主决策。”日产汽车(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表示。
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宝马向中国生产基地追加200亿元投资,实现新世代车型的本土化量产。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透露,首款中国专属新世代车型为BMW iX3L,中国团队深度参与了该车型的研发和设计。同时,宝马还正在深化与中国领军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合云端交互能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体验。
至此,宝马不再是简单引入技术,而是与本土供应商共创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智能生态。
有趣的是,帮宁工作室在接触跨国车企高管时,他们普遍忌谈“中方团队”,也鲜少谈中方股东即中国本土汽车集团的贡献,多以含糊且含蓄的“中国团队”代称——意指既有中方也有外方。
无论如何,当外资品牌高呼“在中国,为中国”的时候,曾经以外方为主导的合资格局发生逆转,中方的技术贡献增多、话语权加大,技术反向输出,合资新时代到来。
于是,有了中国本土汽车集团的“双车战略”,有了合资车企的“新拿来主义”,有了江湖上盛传的“反向合资”。
正因如此,很多人在唱衰外方。帮宁工作室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当前,外方的价值巨大,特别是其全球化的品牌和渠道,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能力。
外方成熟的海外销售网络和品牌认知度,可帮助合资车型——包括中国本土汽车集团的“双车战略”产品——出口。而且,在欧盟、北美等市场,它们更熟悉相关法规和标准,拥有合规经验,可帮助这些产品快速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表示,合资车企出海具备三大优势:一是借助外方股东在海外市场的活跃度,能够更快形成品牌影响力;二是具备更加成熟的销售网络;三是对于出口目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合资车企对当地的法规、标准更加熟悉。
今年,东风日产启动出口计划,第一阶段海外市场销售目标10万辆,预计推4款日产品牌的新能源车型。
5月19日,东风日产启辰VX6 SKD出口包装项目发运,75台采用半散件组装模式的新能源车出口缅甸,将由当地工厂完成整车组装并交付给当地用户,该项目也为东风日产在东南亚市场布局打下基础。据东风日产透露,N品牌出口已经在路上了。
在体系化、工程化能力方面,外资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制造基因,对全产业链的把控非常有经验。这是外资品牌长期占据可靠性优势的核心原因。
体系化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复制的,那是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渗透和文化协同而构建的供应链生态,本质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输出。
但体系化能力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对外方而言,现在的难题是,其上述优势不足以主导行业风向、应对行业新变化,所以在中国市场正经历困难时期。
麦肯锡2025报告中显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定义及研发的竞争,同时也是品牌传播、产品营销,乃至客户试驾体验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竞争。其预测2025年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占比,将很有可能从2024年的40%进一步下降至约30%。
奉行“新拿来主义”、加入中方的“双车战略”,是合资车企的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依托中方技术,加快转型步伐,并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构建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依托外方质量管理体系能力走差异化路线,并通过共享外方全球化品牌和渠道,进军海外市场。
至于当前个别车型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价格逆转,相信不久后会发生变化。
于中国本土汽车集团而言,“双车战略”能在国内形成合资和自主品牌差异化竞争;在海外,则能借助合资外方的品牌和渠道扩大市场。
这种“双车战略”不是内耗,而是合力。
原文标题 : 加入中方“双车战略”,合资兴起“新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