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嘲笑蔚来,还有很多省份将上演资质争夺“饥饿游戏”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2、缺钱?还是缺信心?

对于蔚来停建嘉定工厂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基于对蔚来目前财务和经营状况的考量,上海政府并不愿给其备案。

蔚来财报称将停建嘉定工厂

蔚来财报称,“最近,我们和有关主体原则上达成一致,终止(嘉定)工厂的建设计划。从长远来看,这个决定更有利于蔚来专注于合作生产模式。我们相信,合肥的江淮蔚来基地,足以满足未来2-3年蔚来的产能需求。”

这段话听起来像是蔚来主动放弃建厂,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理论上来说,如果上海政府支持蔚来建厂,蔚来可以先把嘉定工厂的地块盘下来,慢慢搞建设,等到特斯拉达成产能达成,再建厂搞生产,而不是急匆匆地官宣停建。

毕竟,有江淮代工保证,蔚来的生产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公示》披露的信息显示,该项目生产车型包括Model 3和Model Y,目标年产能25万辆。有媒体援引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话称,上海工厂生产的暂时都将是Model 3和Model Y的低配版。

特斯拉环评报告

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低版本,主要目的是要扩大销量,如果选择零部件进口,国内总装,达成25万辆销量可能也不是大问题(参考一下,比亚迪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24.8万辆)。

届时,下一家车企就可以申请备案建厂。这样看来,蔚来停建嘉定工厂,也可能是上海政府对蔚来缺乏信心。

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和缺 “信心”相比,蔚来似乎更缺钱。

蔚来财报显示,2018财年,蔚来的净亏损额为96.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92%,加上2016财年和2017财年的亏损,三年累计亏损金额达到172.3亿元人民币。

2018年,蔚来负债超过15.5亿美元

2018年底,蔚来的总现金资产17.7亿美元;但总现金负债超过15.5亿美元。以这个烧钱速度,蔚来的现金很快就用完了。

逐年扩大的亏损让蔚来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建工厂的模式——既然代工能保证产能,短期内资质获批无望,索性把消耗不菲的工厂项目停掉,等待资金充裕一些再谋建厂。

问题是,即便蔚来将来还有建厂打算,可能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落地之处。

3、“饥饿游戏”继续

作为新造车企业界的扛把子,蔚来都没能争取到资质,其他尚未获得资质的新造车企业,日子恐怕更难过——原本就僧多粥少的资质争夺赛,可能在有的省份,连粥都没有了。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一家车企打算建厂生产纯电动汽车,最合适的省份排序是怎样的。

先看看政策鼓励的投资区域在哪里。

《管理办法》明确了纯电动汽车投资方向

《管理办法》在“投资方向”一章中明确,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及现有企业纯电动汽车扩能项目,应建设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全、配套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的省份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推动新增产能向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旺盛和燃油汽车替代潜力较大省份集中。

显然,符合上述条件的省份多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部分人口相对密集的西南地区。梳理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核准或者备案的18家车企(见下图)发现,这些企业所在省份绝大部分是“投资方向”鼓励的地区。

虽然这些地区是投资鼓励地区,但是《管理办法》又以省为单位控制备案,事实上两三年内只能新备案一家。企业扎堆前去,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备案是难的。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最多,除了分别在2016年9月和10月获得资质的敏安汽车和前途汽车,康迪汽车和国新新能源都是赶在《管理办法》实施前两天,赶上了资质发放的末班车。

根据《管理办法》要求,如果车企想在江苏建厂,以上四家车企的年产量达必须到建设规模,即:敏安汽车年产5万辆、前途汽车年产5万辆、康迪年产5万辆、国新新能源年产7万辆。

但到目前为止,这几家企业都没有达成规划产能,敏安汽车和国新新能源的电动汽车甚至还没有上市销售。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江苏将不再有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落地。

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地方政府,这都不是个好消息。

拜腾南京工厂五大车间进度表

2018年12月26日,南京市政府发布《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称将“加快推动拜腾等新势力造车企业尽快量产,形成产业的新增长点。”此时的拜腾,新备案的可能性很小,从一汽华利购买的生产资质已成主要选项。

一边是,地方政府对拜腾寄予厚望,另一边是,拜腾为获得资质几经周折,并为此背负了12亿多元的债务。工厂同样位于江苏的车和家,也在拜腾之后斥资6.5亿元购买下了重庆力帆的生产资质。

根据最新消息,拜腾将资质从天津转移到南京的工作正在进行,只待工信部最终审核。拜腾和车和家走的,正是其他车企想在江苏合法建厂生产的唯一道路——买资质。但是收购资质能否搬迁至江苏工厂用?这又是一个难题。

除此之外,江西也迎来了新造车势力扎堆的问题。

眼下,争夺资质的“饥饿游戏”仍在继续。这一政策的巨大影响还将涟漪式扩散。对于新造车企业,特别是已经自建工厂的企业来说,如果当地已经有刚取的资质或者新备案企业的,只能期盼在省内整合资质。

对于合资企业,希望建设外商独资企业的,也许同样也受限于此。

其结果是,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比如边远地区,反倒还有资质可以备案。这又背离了《管理办法》鼓励新建企业去“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全、配套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的省份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意愿。

但从市场决策角度,这些地方也不利于新造车企业成长,会有人去吗?(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