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odel 3入华看特斯拉的鲶鱼效应

张汉新Hanson
关注

最近,在新能源汽车界刷屏的有3则消息:1)特斯拉进口车全系降价,2)Model 3基准版3.5万美元上市,3)Model 3一路警灯国产。和几位企业的老总交流后,他们感觉压力太大,如芒在背!

特斯拉是全球汽车界的鲶鱼,Model 3国产后,更是中国汽车界的鲶鱼,很显然,除了部分人士外,大多是乐意看到这种鲶鱼效应的。

1) 树立产品标杆,打造产品竞争力

Model 3长续航后驱进口版40.7万起;Model 3基准版北美开售,3.5万美元,约24万人民币;Model 3基准版国产后,有望明年初国内交付,业内估计25~27万元起售。毫无疑问,Model 3树立了纯电动产品的标杆,从产品的创新设计,交互式应用,智能化,自动驾驶(L2.5),安全性,电池综合性能等维度看,目前市场上在此价格区间尚无能与之匹敌的竞品。

目前,国内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产品,补贴前指导价在20万元以上的有比亚迪e5,帝豪ev,北汽EU5,腾势500,蔚来ES6/ES8,小鹏G3等。

因此,首个鲶鱼效应是树立了产品的新标杆,25~30万,国产Model3标准版;40多万万,进口Model 3长续航后驱版。

2) 各方重新审视产品定位

一旦市场出现了新标杆,相关参与方就需要重新定位,比如国产车,如果定价在25~40万区间,面对消费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相对于Model 3,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在市场面前,仅靠情怀是不够的。

从2018年美国市场的反馈看,Model 3的主要竞争对手是BBA和二线豪华车品牌,其客群不仅包括这些品牌的客户,也有低级车升级而来的。

因此,这个影响对市场是全方位的,对于国产车来讲,不论新老势力:

8万以下:影响相对较小;

8万~20万:需要重塑产品的竞争力。如果Model 3国产基准版是25万,那么现在通过油改电的方式打造的15万的纯电动车,给客户带来的综合体验和性价比可能反而没有25万的Model 3高,因此处于这一区间的产品需要重塑产品的竞争力;

20万~50万:需要重新定位产品。这一价格区间和Model 3高度重合,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和客群,形成新的差异化优势,给客户一个理由,为什么买你,否则前景不容乐观;

对于ABB等外资品牌,Tesla已经亮牌了,尽管这些品牌拥有技术、制造、品牌等各方面的优势,但在纯电动这个细分领域,Tesla已经在技术、规模和品牌等方面领先一步,这些传统豪强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规划,产品定位,定价策略等,特别是Tesla不按传统行业思维出牌的套路,也够豪强们难受的。

3) 净化产业氛围,引导发展方向

经过几年的补贴刺激,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一半以上的市场在中国,上下游产业链得到了有效的培育和拉动。但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上看,产业氛围需要净化,比如借助发展新能源的名义圈地,ppt造车,做不好ppt就不是好的房地产商,续航里程虚标,骗补,质量安全等等。

国家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初衷是鼓励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竞争力。几年下来,这个目的不能说没有达到,但可以说打了很大的折扣,在Model 3这个标杆面前,突然发现产业的有效积累没有那么多,比如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Model3已达到300wh/kg,车型已量产2年了,国内目前是把他作为2020年努力的目标,不少企业说这个目标太高了。

可以说,Model 3国产,给了行业一镇清醒剂,促成各界凝聚共识,需要什么样的纯电动汽车,行业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4) 少点talking,多点产业和技术的积累

补贴马上退坡完毕,大门已经打开,Model3国产是进行时,不是将来时。讲故事,绘蓝图,谈模式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个人认为:行业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会议和论坛,虽说行业交流是必要的,但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会议显然是太多了,干货不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不如把精力放在产业和技术的有效积累和进步上。在产品力和技术没有大副提升的情况下,可能也没有多少经验值得与同行分享。

以政策驱动的产品设计窗口期已经关闭,市场导向的产品设计已经来临,Model 3入华的最大意义就是回归行业的本质:汽车作为大件商品,产品力是王道,Model 3帮大家树立了标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