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章
从2004年到2020年,詹文章在主流车企的关键岗位上,亲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
詹文章博士不仅是学院派,更是实干家。他参与打造了中国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北汽新能源。
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坎坷历史,如何经历从无到有,以及中国车企是如何建立起先发优势的。
《电动汽车观察家》有幸邀请到詹文章作为微信群“群友秀”第一个分享者,将其多年的经验及对市场的看法分享给读者。
1、从学校到企业
詹文章从大学起就与汽车结缘。1987年,18岁的詹文章考入天津运输工程学院(后称“军事交通学院”)汽车运用工程专业,4年的本科学习,让他在汽车结构到运用、维修,再到设计理论都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本科毕业后,詹文章由于成绩优秀被直接留校任教。在做了3年助教后,1994年,詹文章考取了吉林工业大学,并连读了汽车设计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詹文章的博士生导师是林逸——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院长。“我是林逸老师第一个博士,林老师带的博士都是我的师弟。”詹文章说。
2003年,在做博士后期间,带了一位荷兰博士留学生毕业后,詹文章再次回到军事交通学院任教。但此时的他,已经不想仅囿于书本的理论,而是想实干。2003年下半年,机缘巧合下,詹文章参加了科技部项目,开始接触电动汽车。
2004年底,詹文章决定加入了万向电动汽车公司。因为詹文章具有较强整车背景,主要负责研发工作,包括整车集成开发、动力电池与BMS、电驱动系统。
虽然在万向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詹文章对时任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的评价很高,他认为鲁冠球极具战略眼光。1999年,万向集团就开始筹备电动汽车小组,2000年升级为公司,是中国较早开始做电动汽车的企业。詹文章表示,鲁冠球最早就把电池、电机和电控当做三大核心零部件来做。
詹文章回忆说,当时万向走的还是高分子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这条线路,电池性能比较差,当时做100ah的电芯,成品率低、电池缺陷多,能量密度非常低,比铅酸电池也就高2-3倍,而且价格非常高,达到每安时30块钱。
这样的电动汽车由于价格奇高,根本没办法被市场化,只能满足万向自身的需求。但这些技术的研发为海马普力马EV、杭州环湖游9线路纯电动大巴车,以及与广汽合作的12米纯电动大巴车的开发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