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去年5000亿投资电动汽车,今年Q1销量是中国2倍

车智
关注

根据欧洲非营利性组织“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的报告,在2019年,整个欧洲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包括电动汽车和电池等领域,达到了创纪录的60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000亿)。 

这个数据意味着,相比截止在2018年年中的12个月内,整整高出了近20倍,因为在那段时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仅获得了32亿欧元的投资,而同时期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则吸引了近220亿欧元的资金。 

在2018年年中前,确实是中国电动汽车最疯狂的时候,尤其是造车新势力,融资进入了疯狂状态,2017年8月获得何小鹏all in的小鹏汽车,迎来了总裁顾宏地,顾总裁豪言要在2019年底融300亿,但蔚来在2018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终止了这一疯狂的融资状态。 

在2019年1月举办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但是,欧洲在2019年就砸了超过5000亿,这样的投资强度,似乎也收到了效果。 

2020年Q1,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为22.8万辆,超过了中国7.7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4万辆),成为世界上电动汽车销量最多的市场。不过,欧洲的电动汽车统计口径,不仅仅是纯电动汽车,还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

疯狂的欧洲电动化投资

欧洲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发源地,也是现代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同样被视为是传统燃油车最后的堡垒,因为中国、美国、日本,都相继在推动电动化,中美推动的纯电动,日本推动的是氢燃料电池。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欧洲的电动化投资在加速,尤其是在2019年3月的日内瓦车展开始,德国汽车工业的三巨头大众、戴姆勒和宝马,就宣布在智能网联电动领域,投入巨资。其中,大众一家在未来五年内将会投资600亿欧元。 

欧洲电动化的加速,也吸引了来自欧洲以外的资本。其中包括了电动汽车销量全球第一的整车企业特斯拉,和电池全球装车量第一的宁德时代,都纷纷到欧洲投资设厂,并且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德国建厂。

宁德时代斥资18亿欧在德国中部埃尔福附近建设一家电池工厂,而特斯拉将在柏林郊外投资40亿欧建设Gigafactory 4,这是一家集电池生产和整车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工厂。 

在2019年,7个欧盟国家批准了一项32亿欧元的基金,用于在未来10年内开发电池技术,旨在进一步刺激产生50亿欧元的私人投资。类似这样的疯狂投资,让欧洲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也追随着中国进入疯狂的状态。 

欧洲电动化投资的疯狂状态,和欧盟新颁发排放政策有关。根据新排放政策要求,2021年全欧盟的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其每公里碳排放将要在95克以内,否则将会面临数十亿欧元的罚款。 

这种疯狂的投资,以及日益收紧的碳排放政策,让欧洲的电动汽车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超中国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协会(ACEA)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整个欧洲地区的电动汽车总销量达到了22.8万辆,其中对电动汽车最为接受和认可的国家是挪威,因为挪威贡献了欧洲地区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69.7%。

而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Q1,中国新能源汽车(含插电、纯电等)的销量为11.4万辆,仅为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下滑,主要是受到疫情和补贴退坡双重打击。 

从市场份额来看,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也表现惊人,在2019年,欧洲28个国家的电动汽车的平均市场份额为2.5%,而2020年的平均市场份额增长到了6.74%,并且有15个国家超过了平均市场份额水平。甚至,挪威69.7%,冰岛47.2%,瑞典27.9%,芬兰16.1%,荷兰11.6%,这六个国家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超过10%。 

由此可见,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电动汽车的市场销量,主要还是靠政策的驱动,如中国的补贴政策,和欧洲的排放政策。值得关注的不同点在于,疫情的不同影响。

在中国,疫情影响下,汽车销量大幅度下滑,而新能源汽车首当其冲,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幅度更是惊人的超过60%,但是,在欧洲,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销量倒是逆势上涨。更需要关注的是,同一时期,国际原油价格是在不断下滑,甚至闹出了负油价的笑话。 

由此可见,欧洲的电动汽车消费者,并不受到油价下滑和疫情的影响,主要是环保压力才购买新能源汽车,而中国的消费者,往往是因为城市限购,而不得不购买新能源汽车,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牌照门槛更低。 

但是,不同的购车出发点,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会有不同的影响。当然了,中欧都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下了不少功夫,不断推出减税、补贴和路权政策等措施。 

更重要的是,欧洲的电动化趋势一旦形成,全球的电动化趋势将不可逆转,即便是油价持续低位,也会由于环保的原因而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繁荣。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也很难重回超过10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以及能源成本,是积极的利好。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