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IGBT:万事俱备,只欠客户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3、备战供货第三方:谋上市、造工厂、找客户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IGBT供货形势,处于“整体多家争鸣,局部一家独大”的局面。 

比亚迪人士介绍,在A00级纯电动乘用车领域,90%的IGBT都来自斯达半导体;纯电动商用车领域,英飞凌、比亚迪、斯达和富士四分天下;在A级到C级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除了比亚迪用自家的IGBT,其余新能源车企90%的IGBT产品都是英飞凌的天下。 

“如果不是因为比亚迪自己造车,我们也成不了A级到C级的主流新能源乘用车IGBT供应商。”他感叹。 随着新势力、外资和合资车企的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也有降低。

该人士透露,2018年,比亚迪半导体的销售额约为13亿,到19年下降至11亿,主要原因就在于IGBT业务的销售额从5亿多降到了大约3亿。 该人士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IGBT销售走低,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技术进步,电机功率密度进一步提升,同样性能要求的车型,所需的IGBT模块减少;另一方面,IGBT规模化效应显现,成本减少,售价也降低。 怎么提高销售额?关键之一是扩大客户群。 

该人士介绍,到目前为止,比亚迪IGBT约70%靠比亚迪内部消化,其余30%供给第三方客户,主要是新能源商用车客户。为获得更多外部客户,特别是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比亚迪也做了多方面准备。 

资本层面,最关键的是谋求上市。 

今年以来,比亚迪半导体在资本层面的动作不断。4月14日,比亚迪发布公告,宣布比亚迪微电子完成内部重组,并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 

5月26日和6月15日,比亚迪连续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半导体分别获得19亿元人民币融资和8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瀚辰、红杉智辰、SK集团、小米集团、招银国际、联想集团、中芯聚源、上汽产投、北汽产投、深圳华强、蓝海华腾、英威腾等。 

根据公告,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比亚迪半导体继其内部重组之后,积极寻求适当时机独立上市的重要进展。而IGBT业务,也是众多投资者看好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的关键之一。 

该人士介绍,从2018年开始,比亚迪就开始做半导体业务分拆,今年计划基本完成分拆工作,最快今年年底或明年4月,作为独立的公司上市,时间“肯定早于电池。” 

他认为,比亚迪半导体独立上市之后,业务将更为灵活,更为市场化,可以不受集团的束缚,提供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资本运作的同时,比亚迪还在继续扩大IGBT产能。 

该人士介绍,目前,比亚迪在长沙和宁波有两座晶圆厂,两座工厂的年产能达到5万片晶圆,几乎是国内其他中国IGBT企业产能的总和。其中,长沙的晶圆厂于今年4月开工,而宁波晶圆厂从2008年收购算起,已经有12年的生产时间。 

该人士表示,经过多年的产销,宁波晶圆厂的设备成本分摊已经完成,再加上人工成本较低等因素,宁波工厂产的IGBT价格至少比英飞凌便宜20%。但他坦承,比亚迪虽然定价低,但在原材料成本上无法和英飞凌匹敌。 

在他看来,英飞凌IGBT产线是全球最先进的,中国企业要想在5年-10年PK过英飞凌,几乎不可能。英飞凌定价贵,很大程度上和其高毛利追求有关。 

技术不断积累,上市准备加速,工厂也已就绪。那么,比亚迪IGBT的外供进展如何了? 该人士透露,目前,比亚迪IGBT的主要客户还是新能源乘用车企业,但和部分主流新能源乘用车企业,特别是A级以上乘用车客户的合作也在商谈中,目前正在送样和测试。比亚迪IGBT和对方的电控匹配、装车,至少还要两年以后。 

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不论在哪个行业,大客户的认证周期至少需要3年。新手要想打入主流车企的IGBT供应链,不仅要跨越技术门槛,还要有足够的品牌认知度。而长期以来,只在内部“自产自销”的比亚迪IGBT,要想被第三方客户认可,难度也不小。 比亚迪半导体的人士则表示,相对而言,比亚迪IGBT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甚至更高。 

该人士介绍,除了比亚迪和丰田合资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IGBT全部来自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IGBT还获得了很多国际顶级客户的订单,欧洲和日本的多家电控厂家也在和比亚迪进行IGBT业务合作。 

但该人士表示,目前,比亚迪两座晶圆厂的产能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对于比亚迪半导体,万事俱备、急缺客户也是眼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 

4、未来:坚持高压路线,三年拉平碳化硅成本 

从成立之日起,比亚迪半导体坚持高压IGBT的技术路线。如今,急缺客户的比亚迪,是否会进入英飞凌等把控的750伏IGBT领域? 

对此,该人士表示,随着比亚迪半导体上市加速,在1200伏IGBT之外,增加750伏或者650伏产品业务也是可能的——毕竟,上市公司有业绩需求,也需要得到股东们的认可。 

但他强调表示,比亚迪坚信,高压平台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如果把600公里算作高端新能源汽车的门槛续航,那么用户体验必须相应提升,比如优化加速体验,加快充电时间等,这样一来,适应高性能车型的比亚迪IGBT就很有优势。 

在继续高压技术路线的同时,比亚迪碳化硅的商业化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和IGBT相比,碳化硅生产的芯片尺寸更小、功率器件效率更高,耐温性也更高,但由于成本过高,大规模商用仍有较大困难。对此,比亚迪的解决方案是,限时降本。 该人士透露,目前,比亚迪一款碳化硅模块的价格是IGBT的2-3倍,而根据公司的计划,要在3年内将这个成本差距拉平。 

在该人士看来,碳化硅价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还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车企要求半导体企业降价,降价了才有规模化生产;半导体企业又要求车企先上量,有了量才降价,自然会陷入扯皮境地。而比亚迪有垂直整合的优势,决策层确认,碳化硅的问题在于成本而非技术,就下定决心,以量倒逼成本下降。 

不过,上述主流IGBT企业管理层人士认为,碳化硅降本依赖整个产业链升级。以IGBT为参照,IGBT目前已经做到12寸晶元大批量生产,而目前最先进的碳化硅芯片也才6寸。因此,碳化硅的成本和IGBT拉平,不是几年就能达到的。

按照比亚迪公布的计划,预计到 2023 年,比亚迪旗下的电动车将实现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对 IGBT的全面替代,整车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10%。即将上市的比亚迪汉EV,采用的就是碳化硅模块,百公里加速仅3.9秒。 

从2003年,比亚迪半导体事业部成立,到2005年开始IGBT研发,再到10年开发出第一代产品、13年开发出2.0代产品,以及18年推出4.0代产品,并在自家新能源车型上长期验证,比亚迪已经积累了不少IGBT技术经验, 随着比亚迪两座晶圆厂准备就绪,以及上市准备加速推进,IGBT供应第三方客户的业务扩展,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如该人士所说,华为事件之后,中国已经迎来了半导体行业的春天,更多中国车企也开始更加积极地和比亚迪在IGBT业务上进行商谈。 

但面对英飞凌等老牌对手的竞争,比亚迪能否顺利进入这些第三方客户供应链体系,并得到友商们认可,还需要多观察几年。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