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局棋尚未确立最终格局,博弈远未结束!

刘旷
关注

技术加持

基于海量的流量和数据,不断锤炼自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并且利用数据优势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有效的训练,最后以AI芯片为切入口,彻底打通硬件入口。这是互联网巨头搞硬科技创新的一条常规途径,也是阿里、腾讯亲自验证过的成功道路。

而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其实非常契合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科技需求。因此从一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互联网巨头们就普遍怀有以自身技术赋能行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比如,阿里与上汽成立的斑马网络,就曾一度凭借出色的车联网系统让上汽荣威获得了不小的市场反应;而腾讯在2015年和富士康、和谐汽车组建的造车联盟“和谐富腾”,腾讯的定位就是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方,联盟破裂之后腾讯仍未放弃,2016年下半年成立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

当然,对技术赋能行业最为热衷的还是百度。百度从2015年就开始大规模投入无人车技术研发,2017年发布Apollo技术开放平台,2018年发布可适配自动驾驶的全功能云端AI芯片“昆仑”。

互联网巨头们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创新机会显然是充满渴望的。然而大笔资金砸下,却没能换来造车新势力们的顺畅配合。

在技术应用方面,互联网巨头们和车企之间似乎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互联网巨头们想要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底层技术供应商,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无所不包。但可以明显看到,蔚来、理想等越来越多有实力的车企更倾向于自己搭建底层系统,实现对汽车核心技术能力的把控,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开放的第三方服务生态。

简而言之,互联网巨头们想要实现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把控和供应,而造车新势力们想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很多互联网巨头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亲密无间。

亲自下场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互联网巨头们绝不会甘于只做资讯、娱乐服务供应商。于是除进一步加强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之外,互联网们也在尝试谋求其他方式深入核心技术领域。

其一,分散投资。造车新势力们可以通过多方融资避免对互联网巨头的过度依赖,互联网巨头们也可以通过投资更多车企分散相应风险。

其二,亲自下场。虽然华为、小米都曾对亲自造车一事加以否认。但阿里、百度等一众互联网巨头却鲜有对亲自造车明确表示拒绝态度的。

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巨头亲自下场造车显然更容易达到根本目的。而从当前舆论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期待来看,亲自造车或许也能稍稍帮助互联巨头们缓解舆论被动。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造车的尝试已经开始。2020年11月,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浦东新区共同投资的造车项目公布,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展开类似行动的并不只是阿里,几乎同时,滴滴和比亚迪合作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而百度联合传统车企亲自造车的消息,近日也被传的有鼻子有眼。

从一开始的资本扶持,到逐步深入的技术赋能,再到近期开始尝试亲自造车,互联网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参与感越来越强。

考虑到互联网巨头们对造车新势力长期以来的资金投入,亲自下场造车显然并不是一项最优解。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亲自下场造车或许又是互联网巨头们的一条必经之路。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