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对智能座舱的执念

智驾最前沿
关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领汽车技术的革新,汽车智能化趋势越发明显,汽车与乘客的交互性成为车企宣传新品的一大亮点。现在的汽车革新正经历着如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阶段,很多车企在设计汽车过程中,若不添加“智能”的功能,都不足以在汽车销售市场竞争。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在化的通信与网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从而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舒适”的行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汽车驾驶。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普及的今天,驾驶车辆过程中操纵车辆的便利性;智能座舱的智能性等也成为很多车企设计研发过程中衡量的一大指标。丰富的新功能、新拓展、新应用及全新的用户体验也成为智能座舱真正创造价值的方向和汽车发展设计的趋势。

智能座舱的热度提升绝非偶然,相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普及,自动驾驶功能在技术、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智能座舱作为与消费者接触最高频的触点,因其强大的商业化落地能力、更强的可自定性、更直观的消费者感受能力,已经成为各车企间相互竞争的一大重点,也成为各车企的创新点,能更好地体现车企的设计创新,可打造出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智能座舱的发展已经从电子座舱时代跨步进入驾驶助理时代,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生物识别、多屏联动、智能交互等技术实现车辆与驾驶员之间的互动,实现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与系统功能的提升。汽车从机械按钮的操作方式转变为屏幕点按式的操作方式;操作屏幕可自定;操作屏幕越来越大;驾驶室越来越简洁等越发简约化的智能座舱设计成为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

智能座舱发展模式

智能座舱的出现丰富了汽车的价值定位,让汽车不仅仅是一个出行代步工具的角色,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娱乐硬件设备,在手机上被大家熟知的语音助手也在汽车上实现了普及,通过语音输入即可与车辆进行信息交互,这也是智能座舱的一种体现。随着特斯拉采用车内大屏,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以来,各车企都在纷纷跟进,多连屏、贯穿式大屏几乎成为车企产品的标配,与此同时,AR-HUD、实体语音助手、大算力的中控屏芯片、液晶仪表屏等配置也纷纷在汽车上使用,融合ADAS功能,交互与体验也日趋人性化。随着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也不再局限于按键、触控、语音等方式,手势识别、虹膜识别、唇语识别、声源定位、织物交互等多通道融合等方式有望出现在车辆上,从而增加汽车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感。

智能座舱设计逻辑

由于汽车使用场景的确定性,在设计智能座舱时,需要考虑好如何正确地与驾驶员互动。在车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双手和眼睛主要就是用来驾驶车辆,驾驶员的核心注意力也是在查看道路环境和做出驾驶决策上,所以在智能座舱的设计上,想要实现驾驶员与车辆的沉浸式互动并不现实。虽然驾驶员在驾车的过程中可以用单手操作车辆,但是可操作范围仅局限于驾驶员侧和副驾驶员侧部分区域,且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由于路面的颠簸,可能造成操作车辆的精度下降。且对于驾驶员来说,分心去进行驾驶之外的动作是十分危险的,且多数情况下进行驾驶以外的操作行为也仅有几秒的时间,这样的的操作要求就需要智能座舱的设计逻辑与其他智能硬件设备不一样,不能强调过渡沉浸式的智能交互,应当以辅助驾驶员安全行驶为目的,从而确保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智能座舱发展阶段

智能座舱的交互分为驾驶员主动式交互、车辆建议式交互、车辆主动式交互3个阶段。第1阶段是驾驶员主动向车辆输入如开启收音机、开启空调等需信息,让车辆做出反馈,从而实现驾驶员需求;第2阶段是车辆根据驾驶员驾驶习惯或通过监测驾驶员驾驶状态,给出建议性动作,并由驾驶员根据车辆建议进行选择,从而让车辆提供最完善的驾驶辅助;第3阶段是车辆根据驾驶员驾驶习惯或通过监测驾驶员驾驶状态,主动提供驾驶辅助,从而实现驾驶员更好地驾驶车辆。现阶段的智能座舱正从第1阶段向第2阶段过渡。

智能座舱未来展望

智能座舱的发展是随着车辆智能系统的提升将变得更加完善,随着自动驾驶的出现,驾驶员参与驾驶行为越来越少,智能座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逻辑也将发生改变,会更加偏重于为乘客(届时或无驾驶员角色)提供更加有趣的、沉浸式的驾驶乘坐体验,乘客在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时,驾驶动作将全部交由车辆完成,而乘客只需慢慢享受车辆提供的交互式娱乐服务即可。

未来,自动驾驶的服务将会很类似,驾驶服务的差异化很难具体体现。而智能座舱将是决定各车企品牌差异化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吸引用户的一大亮点,智能座舱竞争赛道即将开始!

-- END --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