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塔潘与汉密尔顿的这一场双雄会,只是将这些年F1转型沉淀期的“暗战”移到了台前。
双十二的夜晚,远在阿布扎比的烟花注定要为一个人绽放。是见证“八冠王”的丰功伟业,还是打破“垄断”迎接荷兰首冠?一道并不复杂的选择题,随着历史性的同分入场,总是“例行公事”的收官战阿布扎比,在五盏红灯熄灭1个半小时后,成为比肩“伊斯坦布尔之夜”的神迹。荷兰国旗挥舞在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的“决赛”场地,却并不是“无冕之王”的世界杯,而是“世界最高水平赛车比赛”的F1。维斯塔潘的“大落大起”不禁再次感叹,只有故事需要逻辑,现实不需要。
而另一边,在排位赛保守过关的汉密尔顿明显赌在正赛。起步的“捡皮夹”或许比预想的undercut来得早了些,但这种“无法”用轮对轮解决问题的“隐患”,在莫泊桑都写不出来的“巧合”之下,在最后一圈“引爆”了赛季23站的所有努力。佩雷斯的“人为”,拉提菲的“天意”?这是一本翻不完的账。英国站的“碰碰车”,匈牙利的“保龄球”,这是一碗端不平的水。在“必须”、“至少”有一圈的安排下,汉密尔顿眼看着维斯塔潘成为赛道上飞翔的荷兰人。“被算计”的汉密尔顿,犹如足球场上无数成就经典的“争议”一般,映衬了这项赛事的伟大。原来F1的经典与影响力,从未远去。
F1并不想“造神”,只是“神”也得借助电的力量
随着舒马赫的退役,以及F1规则的“魔改”,这项赛事在21世纪的第2个十年里饱受“诟病”。下滑的收视率,没有悬念的赛果,红牛车队的“四连冠”为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2014年,F1正式进入“混动时代”。这项“争议”巨大的改革方案,将F1赛事拉入1.6T V6的“小排量”时代。更低的红线转速、涡轮增压,以及动能回收的加入,在那个谈涡轮都是“离经叛道”的年代,成为众多车迷“看不懂”的操作。但F1要做的,其实是降低发动机的能耗,并增加电气化的比重。
如今来看无比争取的路线,在当时就是“违背祖宗的决定”。在大家总是津津乐道此前的F1为民用车提供了多少好技术的时候,很少有人看到,其实F1赛车的结构其实“并不复杂”。没有车身稳定系统,甚至没有ABS。有的是前后刹车比可调节,以及可调式尾翼DRS等等。不要说这种机械性极强,且可靠精度要求极高的技术,能给民用车带来多少启发。备受崇拜的F1时代,赛车必须保证高强度、高速度下的极致可靠和急速反应,也成为了高高在上的速度机器。
进入混动时代之后,F1赛车更有“现代汽车”的样子。MGU-H热能回收、MGU-K动能回收、动力模式(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输出调节)等功能,现在来看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暖胎圈充电,飞驰圈放电,这已经是路人皆知的战术。当车迷还在怀念赛中加油的时候,对电能的运用,成为决定能否超车成功的关键因素。
F1是汽车工业和竞技体育的巅峰,将其归结为对机械结构的崇拜,反而是背离了初衷,陷入狭隘范畴之中。比方说现在已经“烂大街”的动能回收系统,它早期在F1的初级形态KERS中,其实分别有机械飞轮回收形式,以及电池+电动机动能回收形式。现在你能想象在民用车之中再加一个“变速箱”系统,用机械飞轮回收动能吗?电能的运用,恰恰是F1追求速度的又一探索。只不过梅赛德斯奔驰车队抓住了先机,几乎“霸占”了这一时代的荣誉,成为围场内的“神车”。也可以说这把锋利的“银剑”,更会借助电的力量。
承前启后,F1技术与民用从不分开
前面提到的动能回收系统,是近年来F1技术下放民用车的经典案例。而在早期汽车工业尚在机械领域积累时,诸如VTEC发动机、涡轮增压发动机、主动悬挂系统、空气动力学、四轮转向、通风盘式刹车等等,都是F1领域贡献的技术延伸。甚至也还有换挡拨片、多功能方向盘这些小细节的贡献,让民用车的驾驶更高速、高效,也更富有乐趣。
而随着机械结构方面的进化,F1为民用车的贡献也势必会更多的涌现在电子电气化领域。比如在混动时代的F1比赛中,你已经可以看到很成熟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热能+动能回收系统,车辆ECU系统(涡轮转速、动力模式),车辆TCU系统(换挡、离合器控制,差速锁锁止比例控制),以及驾驶操作、赛会管理、数据传输等板块的系统控制等等。而且这些权限负责的分属于FIA、车队、直播信号、驾驶员等等。相比民用车的复杂程度,以及可靠程度,F1赛车能够给到更多复杂运算和稳定输出的技术引导。
对于广大车迷来说,也可以回忆一下,现在的转播镜头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多角度的摄像头,更清晰的画面,以及轮胎磨损状态、两车数据对比等等。我现在都不能忘记昨天转播里,维斯塔潘“封神”一圈的车内画面。晃动的视角,仿佛置身在赛车之中,不自觉的屏住呼吸。而对轮胎的监控,不由得回忆起过去赛中加油的时代。当时的转播只能根据加油的速度,预估到底加注了多少燃油。而我们现在的民用车之中,胎压监测终于不再是奢望了。
伴随2014年F1规则之后的又一次大改,2022赛季的F1赛事还将对目前的规则进行“大改”,并将进一步弱化机械性能在F1赛车之中的地位。比如更简洁的前鼻翼、尾翼,以及剔除破风板,和更规范的DRS等等。这样会“纠正”F1赛车多年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着魔”的状态,减轻跟车状态下的压力,让速度利用的更为纯粹。同时,18英寸的轮胎,也更接近于民用车的标准。最后,新规还将“冻结”现有的燃油动力单元开发进程。并启用第二代生物燃料(E10燃料)。而F1甚至还计划在未来启用100%的生物燃料作为能源。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新规下的F1赛事,将不仅局限在电气化领域的技术革新,而是将触角延伸到新时代的各个领域。未来,我们势必还将会见到很多源自于F1的技术和理念,被引用到我们的民用车之中。在隔壁兄弟赛事FE疯狂“整活”的情况下,也许F1的发展道路也会曲折,但它一定不会没落。维斯塔潘与汉密尔顿的这一场双雄会,只是将这些年F1转型沉淀期的“暗战”移到了台前。
作者丨阮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