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加速的代价
企业患上“富贵病”的说法,最早还是来源于T3出行背后的国企大佬们。九十年代的大型国企在纷纷涌入市场化的大潮,依靠垄断优势获得的宝贵资源和现金流,却没有充足的经验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里游刃有余。
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钱多不知怎么花,投资决策失误连连;二是市场运营重规模不重质量,盲目追求快速扩张;三是服务质量下降,产品结构也有所失调;四是组织改革频繁,人事架构越来越臃肿。
T3出行目前的境遇,与二、三两点颇为符合。身处网约车行业的深度盘整期,第二梯队的阵营格局还是一片混沌之象。T3出行想要快速获得市场地位,坐稳领先位置,不得不先发制人提高运力。
B2C最具有产品服务质量优势的“自营车辆+雇佣司机”模式,重资产资金成本和培训上岗时间成本,显然不能满足迅速扩张的需求。因此从雇佣制转为租车制,后续又开放带车加盟的合作模式,就成了T3出行追求发展速度的必然选项。
据T3出行官方透露,目前旗下平台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5400万,日订单峰值突破200万单。但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就是通过App过度索取用户信息,侵犯隐私后甚至没能在工信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成,一度被下架处理。
为了在与友商的竞争中先人一步,T3出行在成都地区违规向未取得合规证件的司机派送订单,且采用低价策略促销营销,最终引来交通、公安、建交多个部门在元旦假期进驻公司、“跨年”执法。
用户一侧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需要匹配足够多的运力侧供给,才能保证乘车体验。今年4月份《中国消费网》所公布的网约车平台服务质量测评结果显示,T3出行的约车等待时长、价格方面均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
解决运力不足的手段,T3出行选择了与第三方加盟商合作。在杭州警方8月份处理的一起交通事故中,平台司机、加盟商,与T3官方分别说明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的规格标准时,竟出现了五六分钟、20分钟、30分钟三种层层递减的说辞。
加速扩大市场、提高运力所付出的代价,导致T3出行在合规问题上接连栽跟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蒙眼狂奔虽然能在短期内一搏资本的青睐,但是对于平台品牌的伤害,以及司乘两端留下的糟糕体验,且在各地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起到负面的带头作用,从长期主义来看对于T3出行着实不利。
03平衡点难寻
互联网行业中的市场竞争,由于资本外力的助推、规模效应的叠加,往往呈现出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态势。因此也让许多互联网平台的操盘手们,把平台扩张速度、融资轮数当作首要目标,以期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
资本的逐利性更希望成本花在刀刃上,苛刻的对赌条件既包括业绩要求又含有完成目标的时限。因此平台踏上资本加速的快车,往往只能选择兼顾增长一侧,忽略质量一边。
然而绝对自由化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为了破解市场马太效应自身走向毁灭的循环,外部力量的行业监管不可或缺。特别是网约车行业,自2016年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开疆扩土、比拼速度的阶段就已远去。
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所发布的基本情况显示,9月份共收到网约车订单信息6.49亿单,环比上升仅有0.9%。行业整体虽在回暖,但各家平台的争夺仍处在存量市场之中。
不同于增量市场竞争逻辑里的速度第一、产品第二,旨在先让用户了解到自家产品,再通过迭代优化用户体验;存量市场在红利尽出的背景下,必须要兼顾发展速度和产品体验。
后发的中小型企业想要仰攻拥有绝对优势的巨头,选择单点突破通常是上上之选。T3、曹操、如祺等平台,成立初期不约而同选择B2C模式,就是遵循这一逻辑。
不过随着市场态势的走向,T3出行俨然是把自己置身于第二梯队友商们的对立面,想要通过快速规模化的策略碾压对手。可惜的是质与量的平衡此消彼长,用户订单是有大幅增长,曾经引以为傲的合规率也下降突破得厉害。
在行业监管常态化、互联网平台反垄断、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国内市场大环境下,T3出行依然选择上一个时代的成功老路,很可能是抓错了药方。
只有沉得住气、肯下苦功,找到发展速度和产品质量的平衡点,网约车平台才能活着进入自动驾驶竞争的下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