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恒大想翻盘依然坎坷
恒大汽车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2亿元,同比增长53.5%;归母净利润亏损47.86亿元。 近年来,恒大各种借款逐年减少,而应付账款以及其他应付款则逐年增加,资产负债率长期保持在80%。受母公司债务暴雷影响,恒大集团旗下三只H股上市股票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国恒大市值仅剩二百多亿港币,恒大汽车的股价也从2021年2月的最高点72.45港币/股一路狂泄至9月最低点1.66港币/股,市值缩水高达97.71%。
恒大股价的跳水也使得持有恒大股权的上市公司们苦不堪言。 近期,上市公司陆续公布2021年业绩情况,先后有包括广田集团、全筑股份、嘉寓股份、世联行在内的二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过与恒大“暴雷”相关的计提公告。
1月14日,文科园林预计2021年亏损13亿元-18亿元,深圳控股计提恒大地产股权减值60亿港元,两家公司1年内损失了5年的利润。 平心而论,恒大在如此困局中推动了恒驰5下线属实不易,甚至有种孤注一掷的决绝之感。但恒大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有所作为并不容易,毕竟要在传统汽车公司转型和造车新势力的夹击中争取到消费者的信赖才能赢回资本市场对恒大的信心。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并非易事,至少恒驰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卖点。
目前来看,恒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或许需要找到重磅级的大买家或合作方才有可能实现突围。 即便是恒驰5下线的重大利好,资本市场似乎也并不买账。恒大汽车股价仅在1月12日微涨3.33%,报收4.03港元/股,1月13日就高开低走,收盘下跌14.4%。 恒大竭尽所能地安抚债主和消费者,力图稳定住局势。
1月17日,恒大集团在官方渠道表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恒大全国复工率92.9%。根据计划,集团1月将交楼3万套。 1月21日,恒大发布公告称:公司风险化解委员会正在积极研究解决方案并与债权人进行沟通,建议增加聘请中金公司、中银国际亚洲作为财务顾问,中伦律师事务所有法律责任合伙作为法律顾问开展债务风险化解工作。
03
恒大造车充满险阻
恒大现在最大的问题来自缺钱,但是造车是更烧钱的一件事。 新能源汽车是众所周知的烧钱大户。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领头羊,蔚来创始人李斌也抱怨道:“没有200亿别想造车。” 2019年,蔚来净亏损高达112.96亿元,每卖一辆车要亏损约54万元。
百度为了造车,甚至以500亿元为“起步门槛”,力争在3年内推出其首款电动汽车;而小米造车甚至有壮士断腕的“壮烈感”,雷军在经历多番考察后,正式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立下“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的豪言壮语。
有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人直言:“相比于看能不能造出车,我们更看重的这些企业能不能活下来。” 恒大汽车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资金的巨大压力,还有来自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据报道,2022年将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年,政策扶持减弱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必将迎来一番洗牌,先入局的玩家已经都抢占好位置,这对刚刚下线第一辆车的恒大汽车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据不完全统计,各路造车大军都将2022年至2023年作为首款车下线的节点,新能源汽车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蔚来创始人李斌近期也对媒体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决赛将会提前到来。 分析指出,虽然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资本也纷纷涌入,但是随着新能源赛道的竞争越发激烈,如何能讲出不一样的故事,博得资本青睐仍是造车新势力亟需面对的问题,目前来看恒大汽车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
此外,造车新势力还面临“芯片荒”等卡脖子的问题,恒大汽车当然也不例外。Gartner数据显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85%的汽车企业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困扰,2021年全方位的“芯”痛更是导致多家车企出现减产或停产的状况。 芯片短缺倒逼着中国车企在内部寻找突破。为了避免“芯”痛再次爆发,近年集中涌入造车领域的巨头也在思索着在芯片研制上抢占先机。
几年前几乎全员转行互联网的芯片制造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这一年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而本来就面临资金问题的恒大,或许不得不再分散一部分资金给芯片制造业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恒驰汽车下线第一款车型对危机重重的恒大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但是新能源车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都将带给恒大汽车更多险阻,恒大汽车无疑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前路依然山重水阻。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
-end-
原文标题 : 恒大造车,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