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力电池市场群雄逐鹿下,宁德时代焦虑了吗?

汽车公社
关注

3

借力资本,“龙头”的产能焦虑

其实总归还是离不开“钱”之一字,宁德时代选择去押注学术也好,去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也罢,都离不开用钱开路,四舍五入也就等于引资本入场。当然,引资本入场也需要一个由头,比如产能焦虑、开发新技术什么的。

8月份,宁德时代发起了高达58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募资,其对外宣称的便是为了扩产扩能,并涉及到对福鼎时代、广东瑞庆时代,以及江苏时代等6个项目的投资。尽管之后的募资规模也削减了不少,倒也是达到了450亿的巨额,到了这时,也不难体现出宁德时代借力资本的决心了。

毕竟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其他动力电池企业也在扩大电池产能的路上拼命狂奔了起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宣布电池扩建项目近30次,合计投入资金超过了3000亿元,预计新建产能1000GWh,约为今年总装车量的10倍。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推动各大电池厂商如此蜂拥而上的根本原因,绕不开“利益”两字。但面对逐渐被催熟的产能,却又不得不对另外一件事进行深度思考——未来的市场能否消化的了。

尽管有大佬喊出明年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口号,但按照目前的市场走向,其中混动车辆的占比会在其中达到一个很高的占比,但相对应的对于电池依赖程度更高的纯电车型,反而不一定会有混动车型那般畅销。这般结果传到到动力电池企业,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天大的好消息。

虽然目前各种新建产能的投产时间不能确定,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动力电池产能会进一步释放出来,而且估计其中大部分是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所以,如果按照上文中提到的预计新增1000GWh的产能计算,产能过剩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一种时间问题。

而且,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潜在规律,也将矛头指向了这种未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从股市的角度来看,自今年以来,电池市场进入到了加速上涨的周期,不仅仅是电池厂商,连带着矿产原材料也是加速上涨。市场情绪高昂之余,号称“电池茅”的宁德时代,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估值泡沫。

据了解,宁德时代现在的PE(ttm)为172,按2021年预测业绩计算的PE为116,如果再按照2022-2023归母净利润40%的增速计算,宁德时代股价已经透支了2022年的业绩。换句话说,现在的股价,放在明年才合适。

一盆冷水当面淋下,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讲,行业高景气度的背后是短期供需错配带来的产品涨价,但这种周期能够持续多久,很难预测。而且伴随着高利润的推动,厂商们纷纷快速扩产,这为未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要知道,市场需要的是优质产能,而非落后产能的堆积。

不难预见的是,当行业周期再次进入下行,落后产能被清出,宁德时代显然也很难在未来的大势中独善其身。只不过现在的矛盾在于,宁德时代又不得不加紧产能的扩充,借以扩大优势的同时,加固壁垒,用来抵御后来者的量能挑战。

矛盾呵,矛盾呵,不在矛盾中上行,就在矛盾中坠落。想来宁德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吧。

4

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碰撞

最近接收到一种有意思的思维逻辑,是关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辩证思考的。不难看出,在中文语境和英文语境中,两者虽然有些相似,但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意味。

全球化更强调国内、国外市场的平等性,虽做不到一视同仁,但出发点便是两个市场齐头并进。而国际化则代表着另外一种方式——以国内市场为跳板,在具备一定行业基础之后,再向着国外市场发力。

两种发展方式各有千秋,说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就比如,茅台便是典型的国际化路数,虽然也不见得可以在国外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但让其走全球化道路,从本质上就很违和。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就好像现在的动力电池行业。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10月份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已经高达61%;如果再结合SNE Research与中国电池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的数据计算,10月份的中国动力电池世界份额也达到了58.8%。数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便是,国内市场已经成长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阵地的事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宁德时代立足国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才更稳妥些。但坊间对于宁德时代颇有微词的一点则在于,宁德时代只顾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内卷”,却不能在国际市场上与LG新能源、松下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匹敌。

如果非要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分隔开来的话,显然是有所偏颇的。而且宁德时代的“技术出海”战略,也已经收获了成效,无论是与ATL签署《交叉技术许可协议》,还是将CTP技术授权给现代摩比斯使用,都代表着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得到了传统电池强国的认可。

当然,不得不关注的一点是,现在国际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也已经开始陆续抬头,虽然疫情、芯片荒的回响还在,但如今百废待兴的国际市场显然已经成为一片新的沃土。

如果宁德时代不能集中力量解决掉既有的各种焦虑,哪怕在国际市场已有布局,也难免会有所滞后。更何况,特斯拉也好,大众也罢,也都在推动自己“宁德时代”的产生。

到了那时,宁德时代又将如何寻得真正的自己呢?

本文节选自《汽车公社》杂志11、12月刊封面故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