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协议告吹,谁又能继爱迪生汽车之后,接下双龙这个烫手山芋?

汽车公社
关注

希望渺茫的未来

回到此次并购告吹一事的细节上。在收购初期,爱迪生汽车首席执行官Kang Young-kwon说过,“我们希望把双龙汽车打造成可以与特斯拉、大众、通用汽车等全球汽车企业竞争的电动汽车品牌。”这番自信可谓让外界对双龙的未来,充满遐想。

毕竟乘着电动化浪潮,成长为韩国首尔市最大电动巴士生产商的爱迪生汽车,也急切地希望在赶在大多数车企之前,借双龙之手,完成在乘用车电气化上的原始积累。

但有一说一,双龙汽车一贯有之的拉胯表现,要想令本就资金受限的爱迪生完全不管不顾,还是有违常理的。为此,在宣布并购双龙汽车后不久,爱迪生还是确认了双龙汽车存在的潜在亏损风险。

不仅要求削减投资金额,较之前减少51亿韩元,至3048亿韩元。在将向双龙汽车另行提供500亿韩元运营资金的同时,还要求在协议中添加可干预双龙汽车项目计划和资金运作的条款。

所以,正常情况下,倘若双龙汽车既不愿意为爱迪生做出让步,又不愿意给予其一定的反应时间。这场并购案就此戛然而止,其实也并不意外。

双龙汽车一直都想着找资本雄厚的车企帮助自己重生的想法,从其首次易主开始就从未断过。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家优势资源耗尽,仅剩下在韩国等区域市场有着品牌沉淀的车企,双龙在这近20年间的颠沛流离中,未能给自己建立起些许新的优势,那么,当双龙落到今天这般天地,未来为何就由不得它了。

都以为,在2021底宣布和比亚迪达成合作协议后,双龙总算能借电动化翻身了。从双方共同开发用于电池的关键组件和生产电池组,到往后深入到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生产平台,双龙至少能在新的市场趋势下,谋得一些技术优势。

但行至当下,市场过快的更迭速度显然是双龙未能预料的。距离其首款纯电动车型U100量产都还有一段时间,纯电车市场就出现如此大的波动,那届时,双龙品牌的纯电动车还是否有未来,又怎么会有个定论呢?

此协议的无果而终,看似只是一场事关商业并购的失败案例。可对于双龙汽车来说,从2020年12月因拖欠约6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的贷款而险些破产重整到今日,其中的跌跌撞撞就已经注定,这个命运多舛的韩国品牌,离未来渐行渐远。

失去了设想的前景,又没了发展的底气,谁又能继爱迪生汽车之后,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THE END

       原文标题 : 收购协议告吹,双龙危在旦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