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放过了”新能源,终究还是错付了?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躲过3·15却不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会如想象中得那般“美好”。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罗    超

编辑丨朱锦斌

一年一度的打假时刻如期而至。

去年,当“提振消费,从心开始”的主题背后,仅仅拖牵扯出些许弱势车企,事件本身还不是当时备受关注的焦点时,很多人仍对3·15抱有热情的唯一期待就是,希望新能源产业日渐显露的弊病,在繁荣过后能被“有关部门”关照一下。

今时今日,抱着忐忑的心情锁定央视,奈何3·15晚会终究把关注焦点对准了事关国计民生的糟粕。着力于互联网经济中消费陷阱和主播乱象,或将食品安全和监察漏洞摆在了第一位,无一不在以“安心消费”为核心,揭露着相关行业的潜规则和黑暗面。

而由此一来,对于汽车行业,从早年间听之就人人自危,涉事企业如坐针毡,到选择在边缘产业游走,炒炒冷饭,对于“315”这个被外界视为保障百姓切身利益的名词,是继续散发正义之光,还是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形式,至少在行业多年的进化中,已没了一个清晰的界定。

终究还是错付了?

回顾每一年的3·15晚会,我们并不否认,因曝光所致的后遗症必将和过往一样,席卷各个相关行业。清算结束后,必将会给予消费者一个交代。

可身处在汽车行业,我们仍需感慨的是,从2010年起,自曝光汽车售后服务的猫腻,到讲述产业发展的无序,乃至鞭打那些在产品质量上出现纰漏的车企,3·15一次次成为汽车行业自查、消费者擦亮眼睛的见证者,却也开始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转舵。

本以为,在3·15拉开序幕之前,据中消协发布“2020-2021年度消协组织维护消费公平十大典型案例”的内容显示,维修零配件以假充好,仍作为了汽车行业的反面典型。且以近一年来因行业转型在市场端所引发的诸多舆论战来论,今年的3·15无论如何都将起底新能源产业。

很显然,3·15还是放过了电动车。

是的,在过去的2021年,中国车市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新能源这一话题而展开。好的一面,产业转型的无序和野蛮生长的确逐步被有心的新能源车企拭除,并加以调整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渠道建设、产业链供给、补能体系等相关领域都得到了扶正。

从特斯拉到“蔚小理”,甚至为中国车市树立起了一个标准的新能源发展标准。但与此同时,不管3·15有没有刻意避开这一产业的发展乱象,新能源产业的症结在这一年的市场检验中,的确是愈发显露。

仅仅是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2021年全国汽车召回情况去看,全年新能源汽车召回次数与召回数量激增,不仅分别比上年增长31.1%和75.9%,其问题更是从自燃、续航掺假,延伸至了电动车自身三电系统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各个新能源车企的公关部安心睡下,我们再冷静去看待这个行业,如果伴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依旧是消费者层出不穷的抱怨,那么请问,新能源产业的如火如荼,究竟是时代的繁荣,还是行业的虚火?而纵观2021年全年,在召回的83万辆新能源车中,仅是特斯拉就占据了543,811辆,又意味着什么呢?

电动化是趋势,亦是整个汽车行业跨入未来的唯一路径。但我始终觉得,即便3·15选择放过了新能源汽车,有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全行业去正视。在加速技术进阶的过程中歇息一下,好好再捋一捋“弯道超车”的真正含义。

我知道,站住这个能将中国汽车工业送上全球先进制造阵营的风口,总有人会解释,相比那些不为所动的传统巨头,面对中国车企的努力和精进姿态,从国家到个人,都应该给予肯定,而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更是中国与时代对赌中赢得的筹码。

可惜,撇开特斯拉因傲慢而无视中国市场的行径之外,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有些事仍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些信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远非外界想得那般“美好”。就像过去的一年里,从威马、欧拉的浮躁态度中,任谁都能看到些许属于这个时代的尘埃。

没什么值得庆幸的

事实上,非要说新能源车完全被3·15无视,还是不妥的。统计机构所给出的车辆召回数据如此庞大,根本原因必然是新能源汽车本身所暗藏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该被消费者无视的地步。

而早在央视3·15前夕,在广东所举办的一场3·15特别晚会上,就曝光了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威马汽车“锁电”问题。多位车主在发现自己的威马汽车经过保养升级后出现电池续航能力缩减、充电速度慢等毛病后,普遍怀疑厂商通过OTA的方式对车辆进行了特殊照顾。

尽管威马官方始终坚称,没有进行“锁电”的操作。不过,从检测机构送出的报告去看,送测的威马汽车的确有被通过技术手段调低电池可实际使用容量的可能。

由此能得到一个深层的信号就是,无论那些包括威马在内的新能源车企,是否为了规避安全事故与提升电池寿命,以OTA为手段对用户的车辆,进行一些不可言说的操作,这些能轻易被隐藏的黑暗,都将贯穿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周期。

固然,智能化的高速迭代,顷刻间让全世界变了模样。发生在汽车行业内的变革,更是受此“挟持”。在如此不同往日的历史背景下,消费者能做的可能也只剩下,被车企、被趋势推搡着向前。我们没有过多的选择,一切都将用新的底色重塑。

而在面对这样的时代巨浪时,3·15或将不再纠结于那些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错误或偏差。相比那些事关人们健康的产业,甚至可以容忍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所表露的稚嫩一面。

就像一年以前,当所有人都在高喊,要将嚣张和傲慢并存的特斯拉送上3·15的舞台,最终的结果仍是由那些不痛不痒的老旧案例顶替了前者。言外之意就成了,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体系未达成熟、市场未与之形成啮合以前,给产业提供方便,是否会比激化市场矛盾来得更为重要?

但行至此,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几次技术迭代,消费变革后,其落下的糟粕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么,与其让3·15成为一个反复放大这些早已有之的问题,倒不如,让那些始作俑者在人们的理性中消亡来得更为有效。

3·15从来都不是一个审判机构。它存在的理由就是时不时聚焦在人们总在关心的行业中,提醒那些身处于内的企业或个人,在面对最广大的消费者多一点诚心,少一些狡诈。

如今,整个汽车行业中,既然人人都在争做一个用户型企业,那无论结果如何,这个时代都将在此之前剔除那些伪善的面孔。而特斯拉和“蔚小理”也好,还是那些削尖脑袋往内钻的新人,没有登上3·15的舞台,自然也不会说明,当下所做的一切就是对的。做人,贵在自知。做企业,又何尝不是?

       原文标题 : 3·15“放过了”新能源 | 惊变·315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