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汽车不比其它行业,在智能手机上输给华为、小米的索尼,又一次要面对老对手了。
索尼公司在国内市场有着“索大”的美名,而这一次“索大”可能真的要来了。原因是由索尼公司与本田汽车将联合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共同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于是SONY+HONDA=SODA?谐音梗虽然是玩笑,但是这两家在各自领域颇具“技术宅”色彩的企业抱团在一起,还是引发了行业热议。粉丝们似乎已经开始憧憬2025年,这两家企业能够带来怎样的新产品。但索尼与本田的合作,在汽车行业也能够是一帆风顺,甚至是降维打击吗?
索尼困局:技术并不赚钱,赚钱的不是技术
索尼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索尼公司的产品线相当长,主要围绕在消费电子领域,所以与大多数消费者距离很接近,且产品本身以善于创新,技术过硬而著称。比如索尼在高端电视产品、数码相机、专业音/视频等产品方面,目前仍然具备市场领先,甚至是统治级地位。另外,仅从供应商角度,索尼在影像及传感器方面的表现也是有口皆碑,比如大量智能手机的摄像头都采用了索尼的供应方案。
然而技术过硬、口碑出色,就一定能够赚钱吗?根据索尼上一个完整财年的表现(2020财年: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索尼公司营收额从高到低分别是游戏及网络服务,电子产品,金融服务,影像及传感业务,音乐,以及影视业务。但是从净利润、利润增幅来看,游戏业务以及金融服务成为成绩最为突出的两架马车。而电子产品以及影像传感业务则在销售收入端开起了倒车。
其中电子产品还能通过对产品的“优化整合”,实现利润增长,但这两个大盘缩水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毕竟,随着手机摄影的兴起,数码相机市场逐渐上浮,逐渐成为专业领域或者发烧友的专属。而在影像传感器业务上,智能手机从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开始归于平静的存量。至于电视以及其它影音产品,要么本就是夕阳产业,要么最多也就是守住小众市场,总之都不具备高速扩张的可能性。
既然索尼的技术在现有的产品中赚钱“困难”,那么造车似乎就是必然的道路。曾经壁垒森严的造车领域,在百年来从未有像今天这样放低自己的门槛。汽车正在从传统意义的大宗消费品,转变为大宗消费电子产品。传统的大佬们措手不及,比如这次与索尼抱团的本田汽车。VTEC的轰鸣、平行轴变速箱的脑洞,这些记忆并不遥远。甚至i-MMD混动系统也是顺应时代的技术革新,但是本田的转身速度仍然显得一般。去年底本田终于在国内发布了全新纯电动汽车品牌“e:N”,于是电气化方面“从零开始”的本田,在智能化领域愈发显得需要外援。
都靠索尼,会重蹈手机覆辙?
本田与索尼的联手,在智能汽车领域确实可以带来肉眼可见提升。从最核心的角度来说,索尼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的技术实力独树一帜。比如索尼的CMOS图像传感器在数码相机时代就赚足了口碑,强大的图像传感器技术,对于汽车未来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至关重要。而索尼也在去年底带来了自己首款车用激光雷达深度传感器。另外,包括自研激光雷达,以及5G远程驾驶等技术上,索尼也布局多年。在2016年索尼就收购了以色列半导体芯片公司Altair,该公司一直专注在RF天线、LTE基带等领域。
其次,除了在智能汽车比较被关注的“自动驾驶”领域,通过索尼在目前已经披露的两款概念车产品上,我们也能推测出一些其它项目。比如同样是图像传感应用领域,索尼的流媒体后视镜方案也是目前造车新势力中比较流行的路线。另外,车辆的降噪方面,索尼在影音系统上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发挥。值得一提的是,讨论降噪对于本田而言,恐怕会觉得与索尼相见恨晚。同时延伸出来的,可能还有索尼在娱乐技术方面的特点。特斯拉既然能够支持在车上玩switch,那么索尼在自己参与制造的汽车上支持PS5,这种猜测很合理吧。
只不过索尼“大而全”的技术路线也并不能包打天下,早些年在智能手机领域折戟沉沙的经历并不远见。而如今智能汽车顶着电子消费品的新身份,与智能手机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而索尼在手机业务上除了设计、宣发要背锅,其系统优化方面被诟病的声音也不在少数。这对于追求人性化的智能科技产品领域是相当大的短板。如果说手机业务是不赚钱,那么数码相机产品中,凭借技术的先进,索尼也一再“忽视”相机菜单逻辑复杂,取景器以及屏幕效果拉胯等交互细节。如果在智能汽车领域,索尼还是延续这种傲慢姿态,那么复制它在智能手机上的经历,并不是危言耸听。毕竟,现在的智能汽车赛道已经有太多高端玩家。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我们已经见到太多的抱团现象。所以,本田和索尼两位老乡合作并不让人意外。合作的话题性,在于他们两家在曾经属于自己的领域,都留下了太多属于“技术宅”的美好回忆。但面对新课题,索尼想要把手头的技术卖个好价钱,还得看与本田的磨合。毕竟汽车不比其它行业,在智能手机上输给华为、小米的索尼,又一次要面对老对手了。
作者丨阮嵩
原文标题 : 索尼本田合作造车,技术宅也要恰饭,可是技术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