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供应链的新思考
情况正在被积极解决。
在4月14日发文之后,何小鹏也表示,“目前部分部委和主管部门正在尽全力协调,也同时期望更多政府和主管部门们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在解决问题之余,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构建怎样的供应链?
“供应链,供应链,重要的是保链。”在上海疫情爆发后,京东CEO徐雷在朋友圈发出声音。事实是,不论是直接面向C端的电商平台,亦或者是面向B端的诸多产业上游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都没经受住供应链的大考。
2020年9月,麦肯锡发布了名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韧性和再平衡》的报告,报告指出,全球不同行业供应链高管都在计划采取措施来使自身的供应链更有韧性,这些措施包括在供应商之间建立冗余、近岸外包、减少独特零部件的数量以及实现供应链的区域化。
而具体到这次上海疫情中的重灾区车企和科技企业,一个更直观的供应链思考是,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企业需要建立新时代的供应链思维。
首先从零件厂商向外的延伸是,企业应该建立更发散的供应链生态。在上述报告中,麦肯锡曾将联想和戴尔两家进行对比,最终的对比结果是戴尔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更聚集,意味着更容易遇到障碍,而联想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更发散,意味着可见度更低,更能有足够的应对危机的能力。
其次是运用好数字化的手段方式,提前预测供应链的潜在风险。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善工艺流程,再比如通过更智能的采购系统提前预知货物储备等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备的物流体系模型。以同为汽车厂商的丰田为例,截至目前,丰田汽车在全球设施据点有50多处,其中本地工厂14家、物流中心2个,海外制造企业超50家。
在此次疫情中,不论是车企,再或者是宁德时代等科技企业,在上述三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板,或在供应链替代环节,或在物流搭建环节,或在智能采购环节。
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中国缺乏一定的贡献供应链节点能力的企业,不论是前端的采购系统,还是后端的仓储物流。
尽管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如震坤行、西域,包括近两年的京东工业品等专业的B2B电商平台厂商在不断地填补供应链的空白点,但相较于世界上500强企业的独立供应链模式仍有较大的差别。
在这波疫情重灾区的车企和科技企业的背后,辐射出来的是中国近些年企业供应链能力的缓慢进度,不论是物流的自建、共建,再或者产业链原材料企业的多元化替代,在全球局势紧张的当下,这些都是必须补足的能力。
2020年,Thomas Insights曾对全球知名企业做过一次供应链能力的盘点,其中排名前几的都是当下著名的几大巨头。
不难看出,对苹果、百事可乐、麦当劳等百年企业而言,供应链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和平发展时期从生产到渠道到销售的流畅性,更在于品牌可以在危机更加从容,和更有韧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上海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更是一面反应中国供应链真实现状的镜子。身置其中的企业需要由外向内的支持,但也需要由内向外的思考。
在数实融合的大潮中,中国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进程,任重道远。
原文标题 : 余承东何小鹏为上海供应链发声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