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伤害汽车智能化?博世、大陆成重灾区,新势力痛了

路咖汽车
关注

此次上海疫情,对于车企整体产业链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链和布局了。

自2020年初开始,汽车行业供应链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新冠疫情停工停产、芯片危机、国际油价飙升再到俄乌冲突,影响汽车行业的各个环节都遭受着巨大影响。

国内这一波疫情的重灾区,正是在我国一汽和上汽两大汽车企业公布的所在地——吉林和上海,它们所带来的的集群效应,也是国内汽车产业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拥有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上海两地汽车产销量占到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

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也是全世界的

上海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全域静态管理前,复旦大学医学院吴凡院长说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城市,它所承载的绝不只有两千多万人的生计,而是全国乃至于全球的各行各业的稳定。除了全力抗疫,我们还要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对于上海的金融业来说,通过线上、远程的方式业务还能开展,A股依旧潮起潮落落落落。但是,上海聚集的制造业在疫情下就很艰难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汽车,涉及几万个零部件,缺一个生产都会中断,而长三角中的制造业重镇苏州以及众多城市都在饱受疫情影响,它们在产业链上的重要性一样不容忽视。

产业如此集中,真的好吗?

上海在全国汽车总产量中占比10%,仅次于广东的12%。此前很多年,上海始终保持汽车产销量全国第一的位置。

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高达31.2%。在上海及周边区域,聚集着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上千家,小微企业多达2万多家,仅上海地区就有17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总营收1773亿元。

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引入,近两年在上海地区又聚集了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地平线、翌擎智能等340多家企业,涵盖发动机、动力电池、芯片、车身内外饰等领域。上海地区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共计已经超过了1000家。

产业的集中会使得中间环节成本的大幅降低,协同创新的效果更佳,但疫情之下这种过于集中的产业密度,就暴露出了相应的问题,使得全国没有其他地区可以补足这一地区封控所带来的需求缺口,这的确是疫情之下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在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之下,这种产业集群,一个地区做好做好最擅长的产业,明确产业分工的形式,又是大势所趋,这是目前的一个矛盾点。

越智能,影响越大?

汽车“缺芯”阴云仍未散去。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迭代,特别是年轻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国产汽车对高端芯片和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大幅提升,无疑放大了产业的困局。首先在制造和封测环节,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工厂及华虹等芯片制造工厂主要围绕存储器、功率器件及部分模拟器件的生产。其中,华虹和中芯国际是国内众多汽车MOS和IGBT的代工厂之一,疫情对于国内及及全球本就严峻的车规级芯片无疑是“雪上加霜”。上海拥有安靠、日月光、紫光宏茂等众多规模较大的配套封测大厂,封测作为半导体领域下游甚至是末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密集对于复工安排影响较大。从一级供应商的博世、安波福、博格华纳、电装、采埃孚、延锋伟世通,到芯片制造商飞思卡尔、TI及ST等,再到座椅、仪表、轮胎、线束供应商,以及各类塑胶、塑料、金属制品、玻璃基础原材料供应商,规模较大的供应商有上千家,算上小微企业多达2万余家。

随着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芯片在智能汽车中的占比将从4%提升到20%。尽管众多车企宣布自研芯片,但这也并不能解燃眉之急。这一次“高调”宣布停产的大多为新势力造车品牌,可以看到它们对于这种突发风险的面对措施,可能只有停产这一条路,新势力们对于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对比传统车企来说,还有加一个“更”字。

一说起这些传统供应商,大家可能都会想到这些都是传统燃油车的供应商,和新势力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些传统供应商也把控制新势力们智能化的命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