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上海防疫物资配送难题的新闻登上热搜。
严重的物流运力短缺,让物资无法顺利送到居民手中,每天6点钟起来抢菜,成了许多上海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在疫情袭来之前,上海的在线买菜服务原本是非常成熟的,然而在疫情封控政策之下,即使有美团、淘鲜达、天猫超市、叮咚买菜、盒马、京东到家等大大小小的买菜平台,配送企业一样要遵守隔离政策,拒绝用户下单。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不少骑手因为封控无法上岗,让市民感觉到末端配送不畅......”
很多网友不禁发问:无人配送车何时才能取代骑手?
可是,尚在发展中的“铁憨憨”还不够成熟,在抗疫保供的诉求下临危受命,究竟能发挥多少作用?疫情对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又带来什么影响呢?
01
大“疫”当前,无人配送车能插上手吗?
据多家媒体报道,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成为上海生活物资保障供应的重点企业,也在上海的这轮疫情中展现了自己的力量。
但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难题。比如许多仓库由于位于管控区而无法出货,很多配送工作人员被困家中,而且上海毕竟是一座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的超级城市,一线配送小哥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人手紧缺的背景下,为了保障生活和防疫物资的顺利供应,许多无人配送企业都非常积极,美团、京东、阿里菜鸟、白犀牛、毫末智行等企业纷纷派出无人配送车,对上海进行驰援。
那么,这样的紧急驰援能起到多少作用?无人配送小车在保供工作中能否插上手呢?
众所周知,国内无人配送行业的一个现状是,还面临成本高昂、路权不清晰等待解难题,但在上海疫情的特殊时期下,却不影响其能够适当的发挥出一些作用。
首先,第一个摆在所有无人配送玩家面前的成本问题,在疫情特殊时期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
国内无人配送之所以难以像Nuro一样实现规模化运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人力配送成本较低,如何把单车硬件成本降下来,仍需要一些时间。
当前不同的企业基于技术能力和方案的选择,成本高的一台要50万,低一些的能做到20到25万。阿里小蛮驴其成本大概在15万左右,号称成本是业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是依然不如人力配送来得划算,所以盲目扩大无人配送的运营规模无疑会增加亏损。
然而,疫情之下,许多上海网友反映,3-10公里的距离动辄要100多元配送费,一包价值80元的蔬菜,配送费竟然高达800元。
配送运力不足导致配送费急剧上涨,配送效率已经在其次,首要考虑的是能把蔬菜送到居民手中。这个时候,无人配送小车虽说有点憨,但在与运营人员的配合中,的确是参与完成了上海“保供”任务,创造了一个小小壮举。
另一方面,无人配送在最后一百米的配送中,也表现出不错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快递员感染对快递线路的影响会扩散到全行业,各家快递公司的线路在末端密集布局,路线重合度很高,单个快递员感染新冠可能会影响到末端整个支线。因此在动态清零政策下,物流配送链条的工作人员需要频繁接受核酸检测。
3月28日以来,快递小哥需要通行证才能够继续在外工作,没有通行证则无法出门。在这种情况下,配送小车则表现出了优越性。
比如,3月中旬起新石器在浦东多个小区投入运营的40多辆无人售菜车,其智能货箱具备自动制冷、制热和臭氧杀菌的功能,通过设置为0-5摄氏度进行恒温冷藏和用臭氧定期杀菌,不仅能保障蔬果新鲜,还能保证配送小车不会携带病菌,防止物流链条中密接感染的发生。
事实上,疫情反复的三年里,无人配送行业在不同城市抗疫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逐渐凸显,从原来的“插不上手”,到现在的“雪中送炭”。
2020年疫情初起,武汉曾有过机器人送餐、无人机送药的尝试,但涉及到无人驾驶技术的无人配送当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2021年广州疫情期间,在广州市政府紧急号召下,多家自动驾驶汽车企业派出无人驾驶车辆支援疫情管控区域的物资运输,比如百度Apollo调配了载重500公斤的物流配送无人车和熟食配送无人车。
当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无人配送车供不应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将载人的Robotaxi、Robobus都派去前线,参与物资运输,可见无人配送车其实在疫情封控的特殊时期,其实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而现在上海的疫情中,参与的无人配送小车更多了,在社区、高校、方舱、医院等公共场次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疫情虽然给许多各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疫情中的无人配送赛道却在持续稳步发展中。
据天眼查APP显示,长城旗下毫末智行在4月11日获得数亿人民币的融资,似乎在为无人配送的规模化“屯粮”。
并且,近日毫末智行还推出了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尽管还不清楚用户实际运营时有怎样幅度的效率提升,但是这个价格已经比行业中20-25万的成本又低了不少。
根据中金公司的预计,一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单车成本下降到10万元级别,在单车日均配送单量提升和运营效率提升后,每单成本将降至1.5元上下,车辆运营10个月即比招聘一个快递配送员划算。
总的来说,疫情常态化下的配送刚需,无人配送车相对人的优越性,以及资本对无人配送赛道的青睐,都让我们感受到,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落地似乎是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