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起,智能底盘概念快速走红,并受到资本市场关注。相关产业链企业如悠跑科技、同驭汽车、英创汇智、格陆博、拿森科技、南京经纬达、海之博等频频曝出融资信息。除此之外,长城、集度等车企也陆续启动此领域技术研发。为何智能底盘领域会忽然迎来市场“春风”,目前市场现状如何,一起来看下。
偶然中的必然
在汽车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电动车的演化过程中,诸多核心部件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底盘系统亦如此,经历了由传统底盘到电动底盘再到现今提及率较高的智能底盘过渡。这也意味着,智能底盘是汽车产业技术变革所趋,偶然走红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从技术上来看,线控底盘系统取消了传统底盘大量的机械连接装置及液压/气压等辅助装置,在考虑安全冗余的前提下,所有执行单元之间的链接都是通过信号的交互去传输。这使其与传统底盘相比具备以下两大优势:
1、有助于车辆提升安全性,具备响应速度快和控制精度高的特点。从自动驾驶系统分工来看,共分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部分,其中底盘系统属于自动驾驶中的“执行”机构,是最终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功能模块。L3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离不开底盘执行机构的快速响应和精确执行,以达到和上层的感知和决策的高度协同。所以,智能底盘作为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执行基石,是发展自动驾驶的具体抓手。
2、减少了力在传导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同时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能量利用效率,强化续航能力。与此同时,基于新能源专用平台设计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经过重新设计,可以更好的适应各线控装置的布局。
为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曾表示,线控底盘技术既是发展电动化、智能化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自动驾驶的必然要求。
市场潜力爆发,制动和转向成焦点
从目前车市看,智能化、电气化车辆渗透率正不断提升。尤其是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呈现高速攀升状态。今年1-4月,在车市整体受疫情严重影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实现同比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0.2%。而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车上的配置率也呈快速增长状态,根据《中国自动驾驶乘用车市场数据追踪报告》2022年第1季度各大车厂产量数据,国内L2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的新车渗透率高达23.2%,其中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更高,达到了35.0%。
市场洪流推动下,智能底盘市场潜力正在快速释放。盖世汽车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国内乘用车线控底盘的规模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6%左右。
从细分领域看,目前业内把智能线控底盘分为五大核心系统: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档、线控油门、线控悬架。
线控油门和和线控换挡因技术发展较早,在各大车企中应用较为常见,渗透率稳定。其中,线控油门的渗透率基本上接近100%,未来增长空间有限。线控换挡是未来智能驾驶或者智能泊车实现的基础,目前市场渗透率约25%,随着这些配置的提升,对其渗透率也会带来相对比较高的促进作用。
线控悬架目前渗透率不足3%,因单车价值较高(单车价值:1-2万元),最早主要搭载在海外豪华品牌车型上,后逐步在合资品牌车辆中有所应用,近几年国内自主高端品牌如蔚来、极氪、岚图等也逐步开始搭载,渗透率将实现快速提升。
相对而言,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因量产时间较晚,且技术门槛高,目前渗透率亦处于低位。不过这两类子系统是智能底盘发展之关键,也是实现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因此,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随着车辆自动化水平提升,线控制动和转向未来5年将迎来爆发期,外加其单车价值本身较高,未来将会引发更多的投资和关注。
行业竞争加剧,自主品牌迎来机遇
整体来看,因国内智能底盘领域起步较晚,目前各子行业中多以外资巨头占主导,本土企业技术和产品尚且处于成长期,并未形成竞争梯队。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核心零部件此前多依赖进口,从某种程度而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熟的供应能力尚且欠缺。另一方面,线控底盘作为安全件,对性能要求较高,国内供应商想获得主机厂批量订单,还需要时间验证。据了解,适用于乘用车的线控底盘的安全验证周期大约为3-4年。
如线控制动方面,目前市场规模粗略统计外资占据95%,博世、大陆、采埃孚三家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博世在此领域率先布局,占据份额最大,主要产品为 Two-Box 技术路线的 iBooster+ESP 和 One-Box 技术路线的 IPB,其中 iBooster+ESP 产品推出时间最早,目前应用最广;大陆集团推出的MK C1 线控制动2016年实现量产,2020 年底逐步开始面向中国市场;采埃孚通过并购天合和威伯科,获取乘用车、商用车线控制动技术,2018 年底其乘用车线控制动产品 IBC开始量产。
近年来,线控制动方面国内供应商开始发力,如伯特利、拓普集团、拿森电子、格陆博、万安科技、海之博等均有所涉入,但相对来说目前市占率还是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线控转向方面,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进阶,业内头部供应商均已完成技术积累,具备量产能力,如博世、捷太格特、耐世特、舍弗勒等。其中捷太格特于 2019 年宣布接到多家 OEM 豪华车型的线控转向订单,将于2022-2023 年进行大规模量产。国内供应商多处于研究原型机阶段,主要包括联创电子、拓普集团、德科智控等。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外加资本市场青睐,给了自主品牌逆风翻盘的机会。如拿森科技2018年量产了中国的第一个线控制动系统NBooster,目前前已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擎度科技自主研发的EBS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PB电子驻车系统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款新能源车型;格陆博的EPB、ESC、GIBS等产品已经应用在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五十铃、五菱、哪吒等国内知名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等。
从某种程度而言,自主供应商正在试图打破国外零部件巨头在关键细分市场的壁垒。顺为资本副总裁齐天宇曾公开表示,底盘线控长期被国外Tier1厂商垄断,而现如今,汽车电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正在尝试打破传统tier1厂商黑盒交付的模式,给国内供应商提供了难得的产业机遇。
总的来说,智能底盘正在迎来其高光时刻,技术上也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不过,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高,尤其到了L3以上自动驾驶阶段,对智能底盘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安全冗余方面。因此,在看到智能底盘创造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行业加大协同,建立更加完善的功能安全体系去保证车辆能够及时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盖世汽车
原文标题 : 智能底盘“走红”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