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将减征600亿,车市“大礼包”能否为产业纾困?

城市汽车
关注

最近,汽车行业关于地方政府推出救市举措的新闻有不少。浙江义乌推出至高1万元的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辽宁沈阳推出至高5000元的汽车购车补贴;天津多区发放最高5000元每辆的汽车消费券;湖北开展汽车焕新、汽车下乡和新能源汽车推广三项活动,最高单台可以补贴8000元。5月20日,青岛也发布消息,山东青岛市将发放6种消费券,购买汽车时,可以享受到3000-10000元的一次性补贴。长春市政府自2022年5月21日(购车发票时间)起,发放总额5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先领先得,发完即止。

此波国内多地爆发的疫情确实对整个汽车产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冲击,今年前4个月,汽车销量情况可谓掉头向下,令人深忧。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汽车销量769.1万,同比下降12.1%;商用车118.1万,同比下降39.8%。疫情最为严重的4月,乘用车产量99.6万辆,同比下降了41.9%,环比下降47.1%。相比3月,整体产能跌幅快要接近五成,创下了近十年来同期月度的新低。

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看,4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达到了1.91,远超库存荣枯线1.5以上。换言之就是主机厂产能受限,但生产出来的汽车基本都积压在经销商手里,经销商作为销售终端因疫情长时间闭店关门,加上百姓消费力走弱,造成库存压力的持续上升。

正是汽车产业当前举步维艰的局面,多地政府通过出台发放消费券和购车正向补贴等方式来提振疲软的车市现状。而就在日前,国家层面也出台重磅政策,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近期汽车消费低迷的情况,提出了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此外,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这一政策的出台确实给车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分析人士指出,购置税减免可谓一场“及时雨”,能够有效缓解汽车产业“产”、“销”、“购”的三重困局,有效纾解汽车行业现阶段的别动局面,促进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在资本市场,对国家的政策刺激也即刻做出了“回应”,股市上的汽车整车板块震荡上行。有个股出现连续两天涨停行情,而包括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多支板块内的重磅股,都出现了连续两日的上涨态势。

业界普遍认为,本次汽车购置税减征政策包含两种可能:一是对传统燃油车进行减征,因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已免征购置税至2022年底,不在此次购置税减征政策覆盖范围。另一种则是自2023年起继续免征新能源购置税。目前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减征燃油车的可能性更大,入门级燃油车购买者和传统燃油车,或将成为本次购置税减免受益最大的两类群体。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政策驱动下,入门级车型所处的价格区间,可能会成为自主与合资车企竞相争夺的市场高地。

不过,目前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还没有公布实施期限、具体惠及车型和减征力度等细则,但多方猜测600亿元将在今年年底前发放完毕。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相关政策的力度很大,将剧烈拉动汽车消费。

那么600亿的乘用车减征到底是怎样的概念?600亿相当于去年我国车辆购置税的17%。一辆10万元售价的燃油车购置税为8850元,若全部免征,600亿元可惠及678万辆燃油乘用车,约为2021年度燃油车规模的38%;若实施购置税减半政策,则单车减税4425元,可惠及1356万辆燃油乘用车,约为2021年燃油车规模的75%。

这样一种扶持力度,可以说对振兴车市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就拿2009年来看,我们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很多行业也是陷入萧条,为了挽救陷入暂时低迷的汽车产业,当时我国就曾实施“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政策组合,由于那时候汽车产业的基数较低,多项优惠组合刺激力度大,使得2009年汽车销量增幅接近46%。

在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底,国家再次实施汽车购置税减征政策。尽管效果不如第一次明显,但也扭转了市场颓势。2015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68%,2016年汽车产销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产销同比增速重回两位数较快增长,分别达到14.5%和13.7%。而这次开展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已是第三次实施购置税减征政策,最终效果如何目前还不好说,但是客观来看,因为疫情的反复和持久,消费者收入降低也直接影响到购买力水平。因此,政策刺激可能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想要下半年出现报复性增长的可能性还是不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要全面激发消费者首购、增购、换购的需求,而减征购置税政策或许只是其中之一。这也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言,“短期政策迟早要还的,会让行业更加混乱。最好的办法还是依靠竞争,竞争是让这个产业更加良性的方式。”

       原文标题 : 购置税将减征600亿 车市“大礼包”能否为产业纾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