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两年苹果经常会被各种声音集体唱衰,甚至被认为是缺乏创新精神的“燕雀”,然而刚刚推出的新CarPlay虽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其和手机应用的无缝连接,但足以令其他厂商望其项背。创新or保守?鸿鹄or燕雀?是由市场和用户说了算的。
刚刚结束的2022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最大的热点是什么?从诸多媒体的报道和业内的讨论看,既不是M2芯片也不是Mac新品,却是车。而这和苹果发布的新CarPlay所带来的创新和功能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新CarPlay的发布,我们国内相关企业被恶补了一课。神马课?
01 看似燕雀的CarPlay,从做自己最擅长和用户刚需开始
提及CarPlay,截至到2022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推出新CarPlay之前,因其是轻度整合的系统(其实就是大号的超级APP)而时常被我们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及新晋“造车”的ICT企业所不屑,甚至是嘲笑。但事实证明,这种冷嘲热讽,最终被打脸。
回想一下,当你在路上驾车(不管是传统的燃油车,还是现代的电动车)的时候,除了必要的驾驶操作,你最多的其他操作是什么?反正笔者就是娱乐、电话、导航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当然也是刚需。
基于此,CarPlay发布之初,是一个非常轻度整合的车载娱乐 / 通讯系统(大号的超级APP而已),它所要替代的,是传统汽车上的CD机、硬盘、导航仪和车载电话等,仅此而已。
所以,苹果CarPlay的初衷并非是要控制一辆汽车的全部,因为针对不同厂商和车型的适配会产生非常高的成本,而这些对于苹果来说意义不大,不值得如此投入,而且还会影响到汽车厂商对 CarPlay 的支持(汽车行业直到今天都不那么开放,且心怀芥蒂)。所以做好汽车用户最关心,最常使用的刚需部分,增加其对 iOS 系统的粘性,这才是苹果最大的目的。对于这点,苹果当时在其官网写得清清楚楚:It'sa smarter, safer way to use your iPhone in the car。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CarPlay这种在业内,尤其是当下我们某些国内车企和ICT企业眼中,看似没有“鸿鹄之志”被嘲笑的策略效果怎样?
按照苹果公布的数据,去年全球售出的新车中,超过80%支持CarPlay,至少有600款车型,其中包括奔驰、宝马、奥迪等知名汽车品牌的车型。而这一表现,领先于我们国内的百度 CarLife、华为 HiCar、腾讯车联与阿里 AliOS 等竞争对手。需要说明的,这还是原有CarPlay取得的成绩。
与此同时,据StockApps统计,截至到今年1月,苹果iOS的市占率在过去5年间增长了约6个百分点,至25.49%,而作为对手的安卓,在此期间的市占率反而下滑了5%。
不得不说,正是由于苹果CarPlay这种仅针对汽车用户刚需的策略,不仅在汽车市场中斩获颇丰,还起到了我们前述增加用户对 iOS 系统(生态)粘性的间接作用。原因何在?
作为一款旨在帮助用户在车机屏上使用手机应用(映射)的功能,Carplay不仅在图标的样式颜色,其交互逻辑与iPhone一致,用户基本不会有操作障碍。同时,苹果的UI设计也足以超越大部分车企和ICT企业,这些都是苹果最擅长的。
而从产品上看,CarPlay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和手机应用的无缝连接,尤其诸如我们上述汽车用户的刚需方面。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上车第一件事并不是:“你好XX”,也不是用大屏看电视、刷短视频,人们并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与车机的相处上。反之,能够顺畅地设置导航,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这才是车机功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场景。车是工具,车机同样如此,即便赋予它再多的情感色彩,依然无法摆脱它工具的属性。
02 从“IronHeart”到新CarPlay:苹果一直在悄然创新和演进
“全新的CarPlay与硬件深度融合,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车的交互方式。”苹果汽车体验工程高级经理Emily Schubert 在2022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如是说。
尽管苹果CarPlay 取得了上述成绩,并占据优势,但苹果却出人意料地发布了新的CarPlay。
此次CarPlay的更新或者说新CarPlay,支持车内所有屏幕,可向车辆内的多块显示屏发送内容,包含多媒体中控屏、数字仪表盘、娱乐显示屏等,车内屏幕可以统一变成苹果风格的显示屏。
此外,新新CarPlay还能够更深入地连接到汽车核心驾驶系统,驾驶员无需离开CarPlay界面,即可控制空调及收音机、使用有声读物、收听收看新闻等,还可读取车速、发动机转速、温度、油量等基础信息。新增对小组件的支持,用户可直接在车辆的仪表盘上查看天气APP和音乐APP的速览信息。
真厉害!许多业内,尤其是车圈的业内人士看到新CarPlay的创新和功能后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早在去年10月份,就有媒体披露,苹果一直在研发能访问诸如空调系统、车速表、收音机和座椅等功能的技术。这是一项基于iPhone系统的项目,代号为“IronHeart”计划,是对于CarPlay车载系统的进一步升级。
与CarPlay只是车载娱乐系统,不接入车辆控制中心不同。IronHeart是通过系统、工具等接入汽车的控制中心,从而完成对车辆系统的控制。
据当时的爆料称,IronHeart的主要功能包括:车内外温度和湿度数据;温区、风机和除霜系统;调整环绕声扬声器、均衡器、高音扬声器,重低音扬声器及淡入淡出和平衡的设置;座椅设置;车速表、转速表和油表组等。
由此看,IronHeart是对于CarPlay的进化,苹果的车载系统也将从传统的娱乐系统升级为智能汽车控制系统,并最终在2022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以新CarPlay的方式落槌定音。
在此,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似没有“鸿鹄之志”的CarPlay。其实苹果一直在以跬步的方式悄然推动它的创新和演进。只是我们部分的同行过于傲慢和自大没有注意而已。
到这里,谁是燕雀,谁又是鸿鹄,一目了然!
03 国内厂商:羞积跬步,何致千里?
当然,对苹果新CarPlay的发布,国内相关的企业虽然多数选择沉默,但也不乏评价者。
例如作为造车新势力代表之一的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6月8日就在微博发文称, CarPlay是在这一代汽车中非常好的解决方案,而下一代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需要更全面的全栈自研和生态建设。与此同时,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对此表示赞同,并在微博上写道:“CarPlay是来解决非智能汽车的智能化,但是未来的智能汽车,在软硬件上是越来深度的集成,是一个智能汽车时代最大的变革。
不知业内对于上述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评价作何感想?笔者看到的是,我们的造车新势力虽然承认苹果CarPlay的创新和价值,但还是间接地认为自己的全栈和生态才最牛逼。明褒暗贬的意味自在其中。
???????事实是,先不说什么全栈和生态,仅就其中对于汽车用户最为重要的车机来说,目前绝大部分品牌(包括某些汽车新势力和ICT厂商)的车机只是做了功能的堆叠,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优化工作,这就导致许多车型的车机会出现卡顿、逻辑混乱,菜单复杂,甚至语音识别不准确等使用故障。
?功能和应用不必多说,你懂的。这里我们仅以对于汽车用户感知最为明显和直接的UI为例,从发布会中的展示中可以看到,CarPlay 完全移植了当前 iOS 中的设计风格,从图标到小组件再到整个界面,完全集成了 iOS 极简平滑且颜色赏心悦目的特色。且不说当前大多数的传统主机厂的车机 UI 设计有多差,即使拿当下已经做得比较出色的特理蔚鹏对比,在美观度上的差距依然明显。
除了造车新势力,国内传统ICT企业的表现也是如此。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华为。
2019年8月,华为正式向开发者展示HUAWEI HiCar解决方案,通过手机和汽车之间的连接,基于三层标准与能力,构建手机和汽车互助资源池,把手机的服务生态延伸到车内,实现“手机+车机”人机交互最优体验。
?????2020年10月,时任华为消费者业务CEO的余承东首次披露,华为HiCar已经与超过20家车厂、150多款车进行了合作。2021年计划超过500万台车预装HiCar,但实际结果,却差强人意。
根据高工智能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华为HiCar功能新车上险量仅为74.25万辆。官方披露,目前华为HiCar在许多新车型系统中作为选配提供,某些车型可能仅在特定配置下才支持。此外,部分车型上车时间有所延后。
而在后装市场,不少无线连接设备厂商也提供华为HiCar功能(这也是车机互联的主要阵地之一)。此外,华为还有自己的后装智慧车载屏(委外代工)。但用户的吐槽也比较多(包括去年华为与小康股份合作,搭载华为HiCar的赛里斯SF5),比如,华为HiCar搭载的主流App(目前还在增加)还不多,部分功能、界面和细节还在优化阶段。而后装产品(车载智慧屏)也存在诸如切换界面存在“卡顿”或者“掉帧”的情况。
至于现在扛把子的Harmony OS(鸿蒙)智能座舱的表现,鉴于前述HiCar的不佳表现,更为重要的是Harmony OS(鸿蒙)智能座舱承载了更多大而全的功能,未来表现如何只能是谨慎观望。毕竟之前的跬步(华为HiCar???)都没有走好,现在就大步(包含HiCar功能的鸿蒙)跨越,难免不让人生出几分担心。??
写在最后:从It's a smarter, safer way to useyour iPhone in the car 到you are ready to hit the road,不仅是苹果CarPlay的演进,更告诉我们相关的企业,惟有积跬步,方能致千里,并且每一个跬步都要精益求精,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极致体验的需求,否则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所谓产品和五花八门的功能,最终只能成为割用户韭菜的噱头。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积跬步方致千里:苹果新CarPlay给国内同行恶补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