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合作伙伴
在申请国家立项的同时,二汽开始寻找合作伙伴,轿车项目由陈清泰主抓。 行动最迅速的日本富士重工,早在1986年,它的社长就致函姚依林副总理和谷牧、张劲夫国务委员及中汽公司董事长李刚,建议由中国、欧洲或美国、日本三国共同开发,联合生产“世界经济型小轿车”,三方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市场销售。
这封信受到北京方面的重视。1986年9月,姚依林批示:同意与日方进行初期研究。随后,谷牧、张劲夫也先后做出类似批示。
国外企业很有商业头脑,只要赶上机会,就绝不放弃。1986年11月,富士重工专程派人到中国,跟中汽公司进行会谈。在中汽公司安排下,我们开始跟富士重工接触,但不能对外公开,因为国家还没批准(项目),只是作为企业之间的正常来往。
接触一段时间后,应富士重工邀请,1987年三四月份,由我带队到日本做考察。我们与日本丰田、马自达、日产、五十铃、本田、大发、三菱等企业进行了接触,试探合作可能性,但其他企业都不感兴趣。
然后找到美国通用公司,通用公司表示同意。1987年10月,我们同富士重工、通用公司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开始“联合开发,合资办厂,分担销售”的预可行性研究工作。
1988年底,这个三方合作计划最终流产。
原因之一是产品,富士重工没有合适的产品,通用公司本部都是大车,根据我们的需求,在它的子公司欧宝公司找到两个车型。
原因之二我前面讲过,这个项目要找一家能提供政府贷款支持的合作对象。当时能提供政府贷款的,美国没有,德国也没有,日本虽然有,但很少,而且有限制。
另外,我们也有感觉,国家层面希望项目条件能好一些。因此,继考察日本企业后,1987年底,我又带队到欧洲和美国考察。考察团有七八个人,包括产品、工艺、市场、规划、政策研究等专业人士,都是项目所需的骨干力量。
在欧洲,我们分别考察了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法国的雷诺公司和雪铁龙公司、德国的大众汽车集团。在菲亚特公司看的是熊猫小轿车,但它只愿意转让技术,不参加合资,再加上政府贷款也不明朗,于1988年6月退出。
▲与雪铁龙汽车公司进行谈判
雷诺公司和雪铁龙公司对项目热度不一样,前者热度低,后者热度高,这可能跟企业发展战略有关。跟雷诺公司分手后,他们曾做过解释,当时他们重点国际市场是南韩,认为南韩基础好,发展比中国快,这是他们对潜在市场的认识错误。
这样就剩下雪铁龙公司。雪铁龙公司派哈夫纳作为谈判代表,一个准备退居二线的负责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法方对项目的重视。从对合作态度、提供条件和产品方案看,雪铁龙公司更符合我们口味。
其一,雪铁龙公司非常热情,也比较积极。
其二,它可以提供ZX轿车。这是雪铁龙公司采用最新技术正在开发的新车型,预计1991年投产。同时,雪铁龙公司承诺技术中心可以对二汽开放,协助二汽建设轿车开发中心。
其三,提供政府贷款。谈判中,法国政府承诺将来向合资项目提供政府贷款,并先赠款2000万法郎,用以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当时制约我们寻找合作伙伴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从企业角度,双方战略能不能结合,产品能不能满足需要。其二,从国家角度,合作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是不是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这两个因素本质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创汇。
我们出国访问,上面态度很明确,对二汽项目全力以赴地支持,但国家拿不出外汇,要靠合作找政府贷款。另外,当时国际市场对中国封锁,唯独法国好些,所以就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把走出去这道门打开。
我们对广州标致的失败做过研究,认为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两个国家或两个企业之间的战略和文化没有磨合到位。
二是,国产化做得不好。总结教训后,二汽很重视对外合作。但在实际接触中发现,多年封闭环境下,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束缚,要相互理解并不容易。
▲与PSA集团技术负责人杜汉参加合同产品系列车型在中国北方冬季试验
1988年7月,二汽与雪铁龙公司在十堰签订30万辆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协议书。因为是合资企业,要联合进行可行性研究。
为抢时间,从9月起,我们先后组织76位工程技术人员,同外经部、中汽公司及长城法律事务所的专家共150人,组成14个工作组,与雪铁龙公司组织的近200位专业人士(包括PSA集团),混编成专业工作小组,在法国联合进行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做了三四个月,中方由我带队,前后分若干批前往。我来回汇报进展情况,我算是破例,可以持护照自由往返,不用再签证。这在当时很不容易,应该是高级外交礼遇。
100多天后,1988年底,双方编制完成合资建设30万辆轿车厂联合可行性研究报告,陈清泰和哈夫纳代表双方在报告上签字。 1989年1月,二汽向国家计委呈报《第二汽车制造厂-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建设三十万辆轿车厂联合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