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没有永远王者 下沉、海外故事喜忧
所谓爱之深,才责之切。
发问有良苦用心。
不得不说,小牛出身自带明星光环。创始人李一男曾被称“华为太子”,不少投资人因此对小牛寄予厚望。
充足资金加持,小牛可以不断在设计和生产工艺方面深耕。终于2019年“新国标”正式落地,凭借更耐跑的锂电池及将防盗安全做到极致的智能化科技系统,在行业东风+自身实力加持下,小牛迎来厚积薄发,成功开辟出一条智能化、锂电化新赛道。业绩股价齐飞,可谓风光无二。
只是,竞品也没闲着。行业一日千里,没有永远王者。
爱玛、雅迪为首的传统二轮电动车企,九号公司、哈啰为代表的新势力,纷纷在设计、智能和电池技术上加码跟进。
“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智能化,都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技术壁垒。”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雅迪、爱玛早已研发出各自独立的智能化系统,锂电池更是电动车的标配,小牛赖以推崇的两大优势已不明显,并且在供应链整合以及话语权上,小牛的实力不如传统大厂。
言语足够犀利,或有偏颇、片面。仁者见仁,不做评判。
但足够引起小牛冷思、反思。一个不争事实是,二轮电动车行业内卷加剧,同质化苗头显现,随着其他品牌智能升级加码,智能电动车产品不断推出,小牛电车曾经的优势正在摊薄。
而销量、市占率上,传统电动车品牌依旧强势。以2021年销量为例,雅迪、爱玛、台铃排名前三,小牛电动还需加把劲。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曾表示,电动车企均在朝着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但电动车的智能化赛道仍处探索阶段,还没有一款用户刚需的智能电动车产品产出。
赛道方兴未艾、仍在完善进行时,如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
显然,小牛需要新故事。
推出低价产品、下沉低线城市、以及出海,就是正在做的事。
2019年,小牛电动推出了非智能化定位的Gova系列产品,该系列目前已覆盖2000元至4600元各价格段。
上市以来,其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Gova系列的销售占比,最高时一度达到整个集团的38.2%。
不过,喜色背后,短板也不容忽视。同雅迪、爱玛等传统巨头相比,小牛国内零售布局逊于前者。
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雅迪经销商量3353个,销售网点数超28000个;爱玛也2000家、2万个。而小牛电动为3108家特许经营门店。
当然,海外市场可圈可点。今年二季度,同比大增309.1%,可谓一枝独秀。
然也有异议。如跨境电商从业者何志军认为,海外市场未必能救小牛电动,因短期内海外市场的体量过小,海外销量仅占总销量2.7%,说明小牛主要市场仍在国内。
在何志军看来,小牛电动海外增速提升,并不是由于产品力的强大造成的,更多还是由于售价降低。第二季度海外销售额增加,代价是单位售价下降了38%。
如其所言属实,有多少可持续性?一旦失去价格优势,海外拓展之路又将如何?
虽是一家之言,也值小牛考量。尤其对比国内市场的销量下滑,是否有些舍本逐末?
5
成长之源 内圣外王
万语千言,种种颓势,已是警示信号。
当然,放眼国内市场,红利仍在,回顾过往,自身也有成功之道,如能痛定思痛、抓紧重温,小牛亦不乏翻盘看点。
回到2019年,电动两轮车"新国标"正式落地。提高产品安全系数的同时,也实现对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
而小牛品牌价值观,与新国标不谋而合。从2014年创立之初,其就瞄准了传统电动车续航差、重量大、电池老化速度快、易被盗等痛点,打破行业低端传统老路,押宝“锂电化+智能化”,从而快速崛起。
可以说,这匹黑马的成功离不开颠覆性、跳跃性创新。那么,展望时下及未来,这是颓势破题、重拾升态的关键。
国海证券预测,国内2022-2025年国内电动两轮车的需求合计分别为4800万辆、4950万辆、5050万辆、3850万辆。
换言之,2022-2024年仍是一个换车潮,也是小牛的蓄力蓄能期。
8月2日,小牛电动推出两款重磅新品——全场景跨界机能座驾SQi及开挂电自全新UQi+2022版,起售价8999元起、5299元起。
在继“锂电化”、“智能化”后,小牛再次提出“个性化”概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品牌为基石,以产品为纽带,将“个性化”融入行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正如小牛电动CEO李彦所说:“独立主见是进取、愉悦,独立主见的内核是原创、创新和追求。” 两轮电自2.0时代,小牛电动既是发起人,又是实践者。
显然,小牛高端信心仍在、创新探索仍在。没错,洞察用户、持续进化,这是小牛的成长之源,也是最可贵的价值之源,亦与行业大势相符。单从此看,我们应给与其更多耐心信心。
只是,无论“智能化”还是“个性化”,口号再美最终要体验为王、口碑为王、性价比、质价比为王,背后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强悍把控、对质量初心、市场敬畏、创新品质的坚守,小牛还差多少呢?
表里如一、方能内圣外王。万丈高楼平地起!
本文为首财原创
原文标题 : 小牛电动颓势 探寻破题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