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巨震,只因任正非喊话“活下去”?

BusinessCars
关注

评一周车股,察百态车市。

8月23号晚,动力电池供应商巨头宁德时代发布了上半年财报,公司营收1129.7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56.32%,净利润81.68亿元,同比增长82.17%。

如此好的财报发出后,也是引来市场一片欢呼,几乎所有的股民、散户已经机构都在等待着一波大涨。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同样在8月23日,因为华为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分享的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整个证券市场寒气逼人。

连刚刚发布利好财报的宁德时代股价也高开低走,盘中跌超6%。整个A股市场更是一片哀鸿遍野,包括多家车企供应商在内的超过4300多支股票几乎同时下滑,找不到任何的热点。

8月24日,比亚迪、江淮汽车纷纷下停,长安汽车跌超7%,小鹏跌超12%,蔚来、理想均跌超5%,而整体来看,A股乘用车板块更是下跌了4.4%。这样的悲观情绪一直持续到本周五都未见有大的起色。

任正非到底在文章写了点什么,引发了如此之大的蝴蝶效应?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任正非研判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将面临着持续衰退、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将“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每个口都不要再讲故事,一定要讲实现,尤其在进行业务预判时,不要再抱幻想,讲故事骗公司,损失要从你们的粮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来,活下来就有未来。”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从他的发言中,也能看出此前的华为还是有几分讲故事的成本,任正非实诚地用了一个“不要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嘴余承东手下的华为智能汽车BU部门。

众所周知,近年来华为在汽车市场颇为活跃,虽然并未真正造车,但一方面携手赛力斯打造AITO,另一方面又不断为广汽、吉利、长安提供车机、驾驶辅助等帮助。不过在第十四节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余承东表示汽车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造车就是一个烧钱亏损的生意。显然,对于手机终端已经下跌的华为,汽车板块其实没有带来太多的生机。

2020年,华为利润近仅微幅上涨3%,现金流以900亿下滑到350亿,大幅下降61%。2021年通过变卖荣耀和超聚变两家公司,华为实现了大幅的利润增长,但不可回避的是,营业收入已久下滑3成。

事实上,这不是任正非第一次以活下来为发展目标,从2001年的那篇“华为的冬天”开始,这已经是任正非第六次的“严冬论”。区别在于,此前的背景都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而当下的日子已然是大不如前?

而任正非的此次喊话也是自万科2018年率先要“活下去”之后,又一千亿巨无霸企业明确以“活”为公开目标。而在这一“去”一“来”的几年间,同曾为千亿级巨无霸的海航、恒大、苏宁、融创、华夏幸福等,都已先后在病危ICU里弄得“死去活来”。

又如比尔·盖茨那句“微软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警句,看起来大佬们总是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又或者是大佬们接触到的资源和信息都与常人无法相比,也更容易去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判断。

对于A股市场而言,大面积的下滑也许不是因为大家相信了任正非的发言,而是有更多的人与任正非有着同样的判断,急于找到一个断舍离的切口,而华为的这篇内部文章正好呼应了外界那股模糊的悲观情绪。

在证券市场中从来都不怕没有热点,怕就怕失去信心。

在一片哀嚎中,还是有一点点的亮色出现,26日午后,港股北京汽车快速拉升,涨幅一度近30%,截至收盘大涨20%。与此同时,A股北汽蓝谷也快速拉升,至收盘封死涨停,小米集团港股也出现异动,目前涨约3%。

在消息面上,有传言小米正在与北汽集团洽谈联合造车事宜。消息人士透露,小米公司正在与北汽集团洽谈合作制造生产电动汽车,以履行到2024年量产电动汽车的承诺。这两家巨头正在探索不同的方案,小米可能会购买北京现代第二工厂的股份,该工厂拥有在中国生产汽车所需的全部许可。

与北汽的这项合作可能会由北汽蓝谷作为汽车制造商,并与小米公司推出联名品牌。知情人士称,目前的商洽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不能保证会达成协议。并表示,最近几个月,小米一直与国家发改委就造车许可事宜进行谈判,但至今未获批成功。由于在获得独立的汽车生产许可证方面遭到延误,因此小米正着眼于在生产上寻求企业合作。

若回顾历史走势,此前靠着华为概念,北汽蓝谷一路高歌猛进,但极狐销量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惊艳。自去年5月21日涨至19.87元后,北汽蓝谷进入下跌通道。当前股价与高点相比,累计跌幅达59.53%。

就外界预期来看,小米可能是继华为之后的下一个汽车风口。

-END-

       原文标题 : 一周股评 | A股巨震,只因任正非喊话“活下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