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成什么样,雷军才决定下场造车?

BusinessCars
关注

“小米造车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决定。”

一个视频把雷军推向了风口浪尖。

9月15日,央视网发布的《云顶对话~雷军》先导纪录片当中,雷军接受访问时称自己在37岁时就实现财富自由,接下来他补充到,“在实现财富自由后,已经决定想要退休,可是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所以小米造车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决定。”

此话一出,无疑又成为新闻炸点。

“被逼无奈,才迎难而上”,这样的话术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场小米发布会现场。

“造车是被市场逼的。”换言之,雷军自己并不想掺和汽车市场,小米会选择造车完全是来自行业压力之下的意外。

迎难而上的雷军和小米集团又一次被迫站上风口。很显然,比起余承东的狼性和李彦宏的沉稳,雷军的言论更像是对着镜头“吐尽内心苦水”。

回顾手机市场,当下国内手机行业处在第一梯队的就是苹果、华为、小米,接下去的品牌则是vivo,appo等。过去也有如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许多知名品牌,尽管他们的存在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手机需求,但最终不为市场所需,淘汰在所难免。

那小米呢?

如果问雷军其创业时的趣事,那他一定准备一堆滔滔不绝的“非趣事型”故事。除了生意经就是那些难熬岁月之下的黑暗和抉择,他说没有一个创业是简单的,而在涅盘中重生,在重生中继续涅盘,如此往复才得到了打开小米大门的钥匙。

在今年年度演讲中,雷军就曾回顾自己的过去,总结出了自己创业路上的三大失败:金山“盘古”软件系统不敌微软;“盘古”的失败将他带入低谷开始内耗;创建*网却在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中陨落。

无疑造车是最后一次的创业,不能失败。除了面子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这位工程师出身内心世界的玫瑰园。

每一个成功企业家背后都有数不尽的辛酸泪,雷军也有。

就在小米成为国内目前首屈一指的智能手机、智能消费以及IOT业务主要的供应商之时,站在高处的雷军猛然觉得想要坚守如今的高地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从他们的财报数据都不难看出,他们并不是很好。

在已知的资料中显示,华为在2022年上半年终端业务也就是其消费者业务收入仍在下滑,华为是这么解释,“尽管终端业务受到大量影响,ICT基础设施业务仍保持了稳定增长,所以要通过客户及伙伴的创造价值,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如今,这里的“伙伴的创造价值”可以等同认为是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包括参与问界、阿尔塔、极狐等品牌。

而小米方面,小米集团发布年报数据也不是很好看。营收方面,今年上半年小米总营收为1,435亿元,同比下降12.84%。在利润方面,小米的净利润只有0.56%,同比大幅下降了94.26%。

这是一个下滑非常可怕的数据,不管是否因为手机终端业务大环境的影响,面对这份数据报告,雷军必然担忧。

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小米汽车,不为过。

小米手机业务在这两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也可断定小米发展进入一个瓶颈期。众人开始用,“小米手机卖不动或者是小米手机业务缩水“等等词汇来形容当下的小米。所以当手机业务占比重超60%的小米找到其他的利润来源后,或许才有出路。

2021年1月,美国将小米列入了DOD(涉军企业)名单,这无疑对小米海外市场业务拓展也产生了影响。

内忧外患间,雷军彻底下定决心。

但比起华为会和小康合作、百度曾经牵手吉利相比,雷军选择了单枪匹马的慢慢的摸索着如何造车。

一年过去了,在旁人的“快”之下,小米汽车显得不紧不慢。再来看看这个不慌不忙的新晋品牌做了什么?

首先从天眼查APP中显示,雷军已经卸任小米董事长,林斌卸任董事,洪峰卸任法定代表董事经理,新增粤凯为法定代表执行董事经理。雷军卸任了,他要以卸任之身去告诉大家,他对于造成这个事情极为认真。

其次,雷军在年度演讲上强调,“两年内不再作任何关于小米汽车的辟谣和介绍新进展,而是选择合适的时间会对外披露。”

2022年至2024年,时间刚好对上,在小米2021财年报表中披露,首款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而有关车型的唯一披露是,小米准备推出高低端车型,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已确定激光雷达供应商为禾赛科技,售价上限超过30万元。

“高端车型售价上限超过30万元”,这或许是小米的一次尝试,毕竟从低端性价比手机起家的小米很了解市场行情,自然也会了解用户和金钱驱动下的平衡,那高端呢?

说到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蔚来身上有所借鉴,除了产外,品牌力的塑造,蔚来花去了上亿本钱,才让那些一直拥护蔚来的用户如此“忠心”,很关键的点源自服务,而这一点雷军也在年度演讲上换了一个说法表示同意。

“市场上均价30万的时候,其实卖2万初期我们是巨额亏损,我其实笃定了这个东西一定有规模,做到一定的时间是一定能挣钱的,所以初期我们是贴了很多钱做的。”这是雷军的原话。

对于种种不看好的声音,雷军也曾在社交媒体表示,“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但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有很多机会。”与此同时,网端也披露了小米和数家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的投资、合作关系。

截至去年年底,小米陆续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有关智能汽车领域的企业就高达62家,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布局6家企业等不计其数。

同时,相较于华为和百度,小米至今还在摸索期,自建工厂、申请专利、人才资金的投入,雷军掌舵的小米汽车从0开始。

但坊间还是留出不少“并不看好”的声音,比如,网友认为小米造车的时机不对,2024年首款才落地,别人家的车早已经成为矩阵,小米的慢并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比如小米为什么不选择和华为一样,捆绑一家车企,占领它,拥有它,变成自己的呢?

网友们的逻辑点一套又一套,看的直叫人眼花缭乱。

但大家的诟病雷军必然会想到,所以回答依旧还是那句,“智能电动汽车原来成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无数的创业经验让小米造车在不熟悉中显得笃定,这一点恐怕也是不少米粉一直相信小米汽车一定能成功的关键。

一张巨大且周密的网图在雷军的大脑间徘徊,对于这位脸上经常带着笑容,时常展示手机摄像功能甚至可以趴在地上摄影的老总而言,万一哪天在造车这事上真成功了呢?

-END-

       原文标题 : 被逼成什么样,雷军才决定下场造车?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