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得罪了谁?为何车企大佬都巴不得它赶紧消失

路咖汽车
关注

其次是,钱在哪,车企的口风就在哪

小数人先买了电动车,大基盘还是燃油车,主流车企还是足够赚钱的,那么,很多车企老板、掌舵人都相对激进的表态,是不是有点过了头?

这些,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案例,商业层面的规律,让车企不得不警示。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在汽车历史领域里有过多次呈现。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军事、技术、金融、轻重工业最强的国家,不过这种绝对强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早在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之前,1970年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第二名却是日本。随着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被卡脖子之后,让依赖廉价石油的美国损失惨重,工业生产下降14%,GDP下降4.7%。

再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强大了30年的美国汽车工业,从此之后萎靡。1980年时,日系车销量超过美系车销量,成为全球第一。比如,1970年时本田在美国的销量只有1000台出头,而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之后,它的销量一跃升到了10万台。

强大了几十年的美国车,活在传统的时代节奏里,由于油价低廉,使得美国车企在设计汽车产品时几乎不考虑油耗相关的问题,尺寸更大、动力更强、设计更时尚才是它们关心的。也就在那时,福特、通用汽车以及克莱斯勒牢牢霸占着美国汽车市场,以及全球多地市场,最终有了美系三大的说法。

但,全球油价暴涨,美系车没有任何储备,甚至于发生了求着本田、丰田、日产去联合研发车型的经典案例。

还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案例,在北汽复活宝沃品牌之时,中国汽车市场里出现了一个经典段子,德系四强的名字是“BBBA”,其中新增的一个B就是宝沃。但这家企业之所以当年死掉,就是因为其业务模式依赖于出口,不注重本土,当国际地缘政治稍微发生一些变量时,银行对宝沃停止贷款,这家企业就昙花一现的快速陨落。

有很多的案例都在诠释一件事,很多老百姓认为很厉害的品牌,很多时候随时会被一个X因素所摧毁。这不止是汽车行业的案例,更有摩托罗拉、诺基亚,遭美国制裁芯片后的华为手机,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除了历史案例,还有商业社会的核心规律,钱在哪、企业的态度就在哪。

简言之,燃油车当前的利润仍在,但已经是不断走下坡路的状态。那么这就意味着电动车能比燃油车的利润更高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从蔚小理的财报里就能看出,头部新势力尽管销量不断走高,但均处于亏损之中,且经历了今年上半年,距离扭亏为盈越来越远。

今年上半年,理想净亏损6.52亿元,同比扩大近10%,小鹏汽车净亏损44亿元,同比翻番。按销量数字计算,理想平均卖一辆车要亏损2.3万元,小鹏一辆亏损6万元。

那么,要靠什么赚钱?答案早就被念叨了好几年,软件定义汽车。新的利润点在这里,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做自动驾驶,华为、大疆、地平线、轻舟智航等等,在越长越强。燃油车不可以做智能化吗?可以,但天花板过于明显,因为电子电气架构无法支持高阶智能需要的一大堆传感器、计算与功耗。

当然,背后还有全球政策法规的推动

不过,上述2点,都是浮在浅层层面,稍微研究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的话题。深层是什么?深层是政策与社会发展方向。

历史上,我们见证过无数的法规,引发汽车行业进行大转向。

1970年,美国修订《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1975年,美国推出《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车企生产的新车,排放、油耗必须达到新的政策标准才能销售,倒逼汽车技术进一步升级。

1988年,日本政府当时认为高性能车太多,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下发了“乘用车动力不允许超过280马力”的政策规定,这也直接导致了日系豪华品牌在面对德系车时动力占劣势。

而摆在你我眼前,对燃油车遏制的那只手,是欧7、国7。

欧7,号称史上最严排放法规,甚至于欧7的排放数据要求,比欧6检测仪器的误差值都更小。欧7排放标准要求尾气的一氧化碳排放量由现在的500-1000mg/km减少到100-300mg/km,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必须降低到30mg/km。并且,不仅仅是将排放限值提升了2-10倍,还增加了对其他排放物(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的限制。

就在2021年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向欧盟委员会发函,要求不要在2025年执行欧7,甚至形容“没有一台内燃机能通过欧7法规”。

但目前,据已知消息来看,只靠着纯内燃机技术就能通过欧7排放的只有两家,一个是宝马接下来要推出的新机器,在缸盖、喷射等方面进一步升级;另一个,是本田眼前刚刚发布的第四代i-MMD技术。

而随着欧7即将真正落地,对于车企而言,想在欧洲卖纯燃油车,车价上涨2-3万元人民币已是必然,因为技术升级需要海量的资金下放,再平摊到消费者的车价中,仔细算一笔账,自然是新能源车束缚更少。所以,才有了大众、宝马、奔驰它们的协同转型。

而欧7之外,国7排放,也快来了。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2021-2025)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到,“将研究制定第七阶段轻型车、重型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国七排放标准。

结合路线2.0来看的话,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混动汽车在传统乘用车中的销量占比要分别达到50%、75%和100%。所以,尽管国7排放的相对具体时间节奏还没有轮廓,我们已能预见到未来。

车价肯定会涨,但动力大概率变弱,而且还无法撑起高阶智能化。这一切,意味着面对智能电动车时,它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差。

写在最后

作为大宗消费商品,燃油车在最近几年,肯定是要死的,而且是全球趋势。当然了,在特定地区它还具有相应的生命力,比如东北、西北这种气温偏低的地区,再比如矿山等需要高强度极端工况下,但这种生命力不等于普世价值。

他们对外所说的对停售燃油车的态度,背后蕴含着很多。有的是,想让消费者转变对企业目前的认知,不是只能造燃油车,而是已经做好了停售的准备;有的是,提前发力,让消费者潜移默化中对这家企业的未来进行重新认定。

当然了,停售燃油车这种事儿,只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市场的真正接受程度。目前,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在逐步走高,很明显能看出,至少相对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对其是有认可的。

但,一切还有转机。

想让燃油车真正彻底死掉,如今电动车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得得到妥善解决,比如芯片短缺、电池材料成本、电池安全、续航里程、高温低温适用性等。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燃油车得罪了谁?为何车企大佬都巴不得它早点死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