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al出行全国扩张,华为能否成为搅动网约车市场的“鲶鱼”?

新媒科技评论
关注

网约车市场再起波澜

Petal出行向全国市场扩张,部分原因当然是为了帮助华为“开源”。但华为“开源”的方向瞄准网约车赛道,或许还是因为该行业存在一定的红利。

自2021年7月滴滴下架以来,网约车行业已狼奔豕突。不少二线品牌纷纷发力,以图抢占滴滴的市场份额。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共完成16起融资,其中曹操出行和T3出行分别先后拿到了38亿元B轮融资以及77亿元A轮融资。

与二线品牌纷纷发力相同步的是,曾经网约车行业的“老大哥”滴滴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陨落。财报显示,2022年Q1,滴滴出行业务日订单量(包含共享单车)仅为2000万单,同比下跌20%。

在行业红利之外,华为入局网约车市场还有一个潜在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存量流量。鸿蒙OS 3.0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使用鸿蒙OS的用户数已突破3亿,“鸿蒙OS是史上发展最快的终端操作系统”。

对于互联网业务来说,流量就是“水源”。滴滴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网约车“一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与快的合并后,其月活规模能保持一定的优势。2020年11月,滴滴官方发布消息称,其国内月活用户数突破4亿。此时,曹操出行的月活不及滴滴的30%。

当然了,华为毕竟不是专业的互联网企业,因此,为了较快地推动Petal出行向全国市场扩张,其选择与T3出行合作。官方资料显示,截止2022年5月,T3出行已入驻90座城市,运力规模超80万辆,累计注册用户接近9500万,日订单量峰值达300万单。

可以发现,在网约车市场,华为不缺的是流量,缺少的是运力;而T3出行等第三方平台需要恰恰是靠流量,不缺的是运力。因此,采用聚合模式的Petal出行,很可能凭借鸿蒙OS的海量流量,再一次搅动网约车市场。

终极目标是自动驾驶?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不务正业”入局网约车市场,恰恰赶上了任正非的“寒气论”。8月22日的文章中,任正非表示,“除了为生存下来的连续性投资以及能够盈利的主要目标,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把人力物力集中到主航道来”。

虽然Petal出行主打聚合模式,成本并不高,但一系列的运营、推广,Petal出行或许也很难立竿见影地给华为带来可观的利润。在此背景下,华为依然一意孤行地推动Petal出行全国扩张,或许是因为看到了更为宏大的目标。

熟悉华为的朋友都知道,在智能手机业务承压的背景下,华为也开始了“造车”之旅。过去几年,华为已经和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车企合作,打造了极狐阿尔法S、问界M5、赛力斯SF5等汽车产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并没有亲自下场造车,而是“真正地帮助合作伙伴们和车企造好车”。上文谈到的几款智能汽车,均采用了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华为之所以不亲自造车,或许是因为其看到了未来软件才是智能汽车最大的创收点。BCG数据显示,与汽车的智能化进程相同步,未来汽车产业的利润结构中,智能驾驶、物联网等联网化技术的利润占比,将从2017年的1%提升至2035年的40%。

也正因此,在“过冬”的背景下,华为依然能容忍汽车业务的亏损。2022年7月初,余承东曾透露,“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汽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业务”。

说回网约车,在汽车自动驾驶能力成熟的背景下,智能汽车厂商很可能会成为一家网约车服务商。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一旦特斯拉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那么有可能会停止销售汽车。因为届时,智能汽车将不再是“负债”,而可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成为出租车,在提升汽车使用率的同时,赚取利润。

事实上,不止特斯拉,百度、滴滴、Uber等企业均看到了自动驾驶可能给网约车行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因而纷纷押注该赛道。比如,百度目前正在推广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萝卜快跑。

官方资料显示,截止2022年7月,萝卜快跑总订单量已突破100万,计划于2023年底前,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开放至30个城市,部署3000辆自动驾驶汽车,为3000万用户提供出行服务。

对此,百度CEO李彦宏表示:“无人驾驶汽车成本的大幅下降,以至于我们可以部署上万辆这样的车在全国各地了。未来打车用无人车,要比现在打车便宜一半。”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华为的C端业务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是华为并没有彻底放弃该业务。

不论是Petal出行还是鸿蒙OS,都昭示了华为希望将各业务线联动起来的决心。

不知道在3亿流量的带动下,Petal出行能否成为搅动网约车市场的“鲶鱼”。

       原文标题 : Petal出行全国扩张,华为的打车业务没吹到寒气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