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财务压力陡增,传“借壳”上市港交所成败几何?

投资者网
关注

《投资者网》徐慧

编辑  胡珊

近日,遭遇财务压力、宣布全员工资打折的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汽车”)因为借壳传闻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12月5日晚间,APOLLO出行(00860.HK)发布公告称,集团目前拟收购一间从事智能电动车的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涵盖一系列配备先进技术的“智能电动车”。虽然APOLLO出行并未透露目标公司名称,但不少业界人士分析目标公司或为威马汽车。

原因在于,企查查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威马汽车早已通过一系列换股方式获得Apollo出行28.51%股权,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众所周知,借壳上市的好处就是审查流程简单,上市时间短,这很适合威马汽车此类急切上市融资的企业。

毕竟从2020年9月份科创板IPO计划搁浅后,威马汽车到今年12月1日,提交的赴港上市申请已处于失效状态,且尚未更新。财务方面,今年11月,据网传威马汽车CEO沈晖内部信显示,为了应对资金压力,该公司管理层已带头主动降薪一半;销售量方面,今年1-11月份销量约为3.3万辆的威马汽车,与同是新造车企业的“蔚小理”相比,三家企业累计销售数据均超过了10万辆,销量黯然失色。

曾创造了单轮融资记录、造车新势力里单车销量最高的威马汽车,在经历了财务危机、IPO计划搁浅、销量对比同行愈发边缘化的情况下,上市能帮公司打开生存空间吗?

销量掉队

市场上谈起威马汽车,往往后面会跟着“销量掉队”“全员降薪”等形容词,但其实,成立之初的威马汽车也曾光芒四射过。威马汽车是我国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之一,该公司在大部分同行企业早期都走代工模式时,坚持自建工厂自产。2018年初,威马汽车通过对中顺汽车的100%间接控股,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实现量产交付的车企之一。

2018年9月,威马汽车首款车型EX5开启交付。这款车型在随后的2019年销量超过16000辆,单车销量上远远甩开其他新势力车企。

当时,除了排名第二的小鹏G3和排名第三的蔚来ES6外,其他造车新势力单款车型的年销量还不超过1万辆。以此来看,威马汽车是给自己开了一个好头。

到了2020年后,威马汽车全年累计销量2.24万辆。同时,其他造车新势力同行开始崛起,蔚来汽车(NIO.SGX)全年销量超过4.3万辆、小鹏汽车(09868.HK)全年销量突破2.7万辆、理想汽车(02015.HK)全年销量也达到了3.26万辆。自此,威马汽车掉队的序幕拉开。

在之后的2021年,数据显示,威马汽车交出了4.4万辆的成绩单;“蔚小理”的交付数据分别为9.14万辆、9.04万辆及9.81万辆,纷纷逼近10万大关,除了交付量不足三大造车新势力一半,威马汽车还开始落后于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同年,哪吒汽车交付量为6.96万台。

今年1-11月公布的数据中,“蔚小理”今年累计销量均超过了10万辆。相比之下,威马汽车累计销量约3.3万辆左右,情况越发严峻。为何短短几年,威马汽车就从2019年的新势力第一梯队跌到了如此地步?

“黑猫投诉”网站上,关于威马汽车的投诉量达到了300多条,其中不少的投诉都是针对威马汽车在动力电池方面的问题,有不少车主反馈,威马汽车虽然对外宣称有400公里的续航,但实际的里程还不到200公里。为此,威马汽车还登上了2022年广东省315晚会。

黑猫投诉与广东省315晚会上的威马汽车

1.png

此外,在车内智能化方面,威马汽车选择了和多个厂商合作,例如和科大讯飞合作车机的智能语音、和百度合作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汽车座舱控制系统是和QNX+华为定制的Android;汽车互联则是和小米物联网合作的。

有观点认为,威马汽车“打5折”的电池续航,叠加车企和其他厂商合作开发导致了威马汽车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车内智能化系统,威马汽车销量下滑或是情理之中。

对此,汽车分析师行业研究员张翔对《投资者网》分析道,智能化的这个技术生态系统很大并且比较复杂,通常车企是没有能力全部做出,包括特斯拉。所以像这个威马汽车跟好几家公司一起合作这很正常,本来汽车软件就很复杂。

在销量的问题上,除了电池续航以外。张翔称,由于威马汽车的创新性还不够。比如说,其他的车企像特斯拉有超级充电站、蔚来有自动领航换电功能、小鹏有自动驾驶。相比之下威马汽车就比较中规中矩,在同价位的车里面,它的创新性不够,所以才导致这个车在这个市场上卖得不好。

据2022年最新三季度财报,蔚来汽车的研发费用达29.45亿元,同比增长146.8%。小鹏和理想汽车的三季度研发费用则分别为15亿元和18亿元,虽然少于蔚来汽车的研发投入,但也分别同比增长了18.5%和103.1%,环比增长了18.5%和17.8%。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占营收比例从50.7%下滑至20.7%。对比之下,在研发投入方面,2021年“蔚小理”三家的研发费用已分别达到45.92亿元、41.14亿元和 32.9亿元。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