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面对自主品牌的电动化崛起,合资品牌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作者丨杨 晶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朱锦斌
一周一次的“四车道”行业论战再次来袭,本次主题是上一个主题豪华品牌电动车的延伸,讨论合资品牌电动车的现状。面对现在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热潮,现在的合资还没有完全的投入,甚至某些合资品牌“无动于衷”。
而正好在12月2日晚开播前,比亚迪公布了11月份的销量数据,单月销量超过23万辆的数字,这足以给长期保持企业销量第一的汽车品牌大众汽车敲响警钟,更何况对于很多没有大众品牌做的好的合资品牌。
从发展历程来看,合资公司在中国耕耘超过了30年,但是在长久的竞争中,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所以汽车公社、大众侃车、天天汽车和汽研社四位主理人,围绕“合资电动车生死劫”展开激烈讨论。
汽车公社卫金桥开篇先摆出数据,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7.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1.4%;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7%。因此,在这样一种和油车市场完全相反的形势下,合资品牌电动化的症结在哪?从而引出讨论。
生死劫与最优解
大众侃车郭登礼认为,目前电动车市场是群狼围猎的状态,新势力的进攻,传统自主品牌的崛起,自主高端向电动化转型,让合资品牌备受压力。天天汽车徐峰则表示,合资品牌的弱势,一方面是自身转身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模式的问题。
对此汽研社贺球辉也深感认同: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是独特的存在,但合资模式要变一变,外资品牌就算独资也无法战胜自主品牌,外资品牌在海外的战略不适用中国市场,以后中方收外资品牌的技术转让费。
所有人都知道合资公司的弱势,所以卫金桥提出,既然合资品牌在中国遇到的“生死劫”,那么从客观中立的角度来看,合资品牌又该如何提供“解”的方案。郭登礼认为“解”很难,因为中方没有主导权,而且外方还在享受燃油车的红利。
卫金桥以上汽大众为例,认为上汽大众的新能源工厂产能利用率不够,以及大众对于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理解偏差,上汽大众只满足于做一个OEM,没有计划做研发产品为导向的品牌,所以强如大众也会在中国市场被动挨打。
徐峰则认为有“解”,有个正面例子就是上汽通用五菱,主要在于其全球联盟的模式比较特殊,所以销量在中国、在全球都比较领先。他认为这是品牌间、区域间一个融合的见证,未来有更多这样的趋势。
不过卫金桥对此有疑问,他表示这里面有个争议,五菱所在的市场是通用没有覆盖的市场,所以才能在细分市场放飞自我,但这可能并不适用于另外的主流细分市场。贺球辉则尖锐地认为:合资模式,外资做好股东就行,其他由中方来主导。
郭登礼从其他合资企业做对比分析称:合资企业比较复杂,大众、丰田、现代起亚的路线都不一样。丰田与比亚迪合作只是权宜之计,丰田最终会坚持自己的路线。其中有个原因在于,动力电池行业的原材料容易受上游控制,丰田的氢燃料是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针对郭登礼的观点,卫金桥表示同意郭老师一部分观点,丰田此前的成功在于从美国市场扩散到全球。但是在未来的电动化竞争中,欧美模式被打破,丰田的闭环式产业链优势不再。合资公司不改变自己的战略,那么它们在传统燃油车里的优势一定会在新能源里面丢掉。
贺球辉认为最可惜的是韩系品牌,它们不更加努力,还更慢,导致其合资品牌的溢价能力消失了。其中的原因在于中方的人在总部话语权太弱,企业结构不合理,体系力滞后性非常要命。
徐峰也认同贺球辉这一点,他表示,虽然韩系车在全球的排名靠前,但本土化做的是最差的。明明是两个人在干事,但只发挥了一个人的能力,在中国市场没有精分细作的打算。韩国车企在中国永远做不大,有一个很明显的30-50万辆的上限问题。
卫金桥进一步阐释称:韩系品牌在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挤压中两头受气,不仅仅是韩系有问题,大众品牌也有问题,还是所有合资公司的那个问题,韩系满足于OEM的心态没有办法去改变在中国市场的现状。
随后,卫金桥也再次延展开来,他抛出一个观点:是市场造就了企业还是企业造就了市场,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合资公司曾经在快速增长的市场没有面临到危机,所以如果合资品牌不改变,我对于每一家合资品牌的电动化都很悲观。
贺球辉认为,神龙公司的模式是可行的,拿中国的产品挂外国品牌的标卖。但是徐锋认为,这在神龙或者丰田这样的公司是能够被外方接受的,但是在韩系品牌中,这是韩国企业完全行不通的。
实际上,合资品牌在电动化的困境各有不同,这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后的固化思维。而面对自主品牌的电动化崛起,合资品牌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