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数量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100%。2022年全年预计实现销量670万辆,中国将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及销售市场。
复盘2022,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战国时代:众多的汽车厂商在红海之中激烈搏杀,或高调前进,或慷慨悲歌,或入场搅局,或溃败千里,风起云涌、精彩纷呈的戏码在2022年一一上演。
|1|
2022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日前,比亚迪股份发布公告。2022年12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23.52万,同比增长超过150%。再算上前十一个月的销量,比亚迪当年累计销量达到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
而在一年之前的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的表现还是中规中矩。
转折发生在去年4月份。4月3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自此,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家全面停止生产燃油车、ALL IN新能源的传统车企。
较早布局以及长年的技术积累为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比亚迪电池的装机量超越日本松下,紧随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之后,位列第三。
此外,比亚迪于去年自研成功DM-i系列混动车型,较为完美地解决纯电汽车续航缩水、里程焦虑等问题,也为比亚迪贡献了不少销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比亚迪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推手,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市场营销,比亚迪始终不遗余力。几经尝试之后,比亚迪先后推出了比亚迪e6以及王朝系列新能源汽车,并大获成功,也终于迎来了属于比亚迪自己的王朝。
|2|
2022年,老牌车企开始强势回归,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尽管没有比亚迪亮眼,可这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同样可圈可点。
以广汽埃安为例。广汽埃安2023年1月1日发布数据,2022年12月销量30007台,同比增长107%;2022年全年累计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126%,创造了销量增速新纪录。
销量的增长也给了广汽埃安在资本市场的底气。去年12月30日,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2022广州车展上表示,广汽埃安目前正在向证券监管机构上报首次公开募股申请的相关材料。如果冲刺上市成功,广汽埃安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科创板第一股。
表现不俗的还有一家传统车企吉利汽车。2022年,吉利实行“车海”战略,推出旗下多款车型。前十一个月,吉利的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约为22.44万辆,同比增长369%,增速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旗下的极氪汽车。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极氪汽车,一改一年前的颓势,以优异的成绩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截至11月底,极氪001总累计交付量达到了66611辆,同比增长2641%,有望实现7万辆的年交付量目标。
此外,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东风岚图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新款车型,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这些传统车企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在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的前几年,这些传统车企并没有占得先机,也错失了初期发展的红利。不过这些传统车企具备比较成熟的整车制造技术及经验,资本相对比较充裕,销售渠道完整,在熟悉和适应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打法之后,纷纷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韧性和增长潜力。
|3|
在2022年,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则明显后劲不足。
2022年12月,“蔚小理”分别公布了自己当月的销售战绩,其中理想汽车销量21233辆,蔚来汽车15815辆,小鹏汽车11292辆,勉强回到了第二阵营。
但如果将战线拉长,造车新势力们的销量并不理想。2022年全年,理想累计销量133246辆,蔚来汽车累计销量122486辆,小鹏汽车则是120747辆,三家距离自己年初定下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分别为78%、82%以及60%。
除了销量未及预期,造车新势力们还在2022年集体翻车,多次被消费者举报投诉。
为了推出新款车型,去年9月初,理想汽车突然官宣将推出新车型理想L8,以取代当时的主打车型理想ONE。不过由于理想方面事先并未宣传提及,导致在7、8月份购买理想ONE的消费者成了最后一批“韭菜”。购车的消费者纷纷指责理想理想汽车“销售欺诈”“伤害老车主利益”,并在各大平台发起投诉。
而被小鹏汽车寄予厚望的小鹏G9,因为其型号和定价体系混乱,使人眼花缭乱,刚一上线就破发,被消费者疯狂吐槽。小鹏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重新对价格仓促修改,但已经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
甚至一向被标榜为“车界海底捞”的蔚来也未能幸免。去年年末,蔚来发布公告,称2021年8月以前的部分用户,基本信息和车辆销售信息被窃取,再次引来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质疑。
造车新势力们曾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巅峰时市值甚至可以挤进世界前十。如今潮水褪去,曾经的优势不再是优势,曾经的缺点却被成倍放大。
为了应对危机,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都选择在2022年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革,而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