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新势力开始回归传统,威马融资救命,小鹏人事变动,互联网思维已经造不好车?
从造车狂潮中,卷出来的第一波新势力们,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这不是我们凭空的感觉,车企高管们也都不装了,威马汽车CEO沈晖在个人微博上,分享了电影《芙蓉镇》的片段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第一波造车新势力发展到今天,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但刚刚过去的2022年,在疫情和供应链的打击下,在特斯拉带崩全体新势力的大背景下,头部新势力们的日子过得也很紧紧巴巴。
能够算头部新势力中一员的威马,更是走到了自救这一步上。1月12日,Apollo智慧出行集团与威马控股达成收购协议,拟以20.23亿美元收购威马全资附属公司WMMotor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全部已发行股本,威马借助收购或将于今年二季度完成港股挂牌。
第一波新势力发展到现在,威马已经走到了借壳搏命这一步,而部分其他新势力车企最近过也不顺。
第一波新势力要静下来,钱不是万能的
新势力们车型官降换取销量,已经成为很平常的做法,特别是在大家都降价的背景下。今年1月1日,威马官方宣布旗下车型涨价1.5万-2.5万,而一周之内特斯拉就开始大降价,而后问界、小鹏也跟进降价,威马成为典型的逆行者。可是,就算威马去降价,也很难挽回局面了。
乘联会显示,2022年,威马汽车销量不到3万辆,仅29450辆,同比下降33.3%。直营店接连关停,经销商退网,就算在一线城市,你想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威马店面,都需要多花些时间了。
威马目前共有E.5、EX5、W6以及EX6四款车型在售,而2022年一整年,只有E.5进行了小改款,其他车型完全不动。并应该于2022下半年推出的威马M7,虽然账面的技术实力非常强悍,有实力去挑战其他新势力的旗舰车型,可是因资金链压力至今无法上市,生产这款车型的工厂已经关了,生产线关停后想再开动起来,那可就难了,就像烂尾楼一样。
威马代表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局面,曾经的威马与蔚小理可以平起平坐,甚至能力能够在它们之上,可是走到今天,威马已经有些山穷水尽了,就算能够借壳上市,能不能真正融到足够的钱,这些钱够不够让已经几乎停滞,已经开始解体的产业,再运转下去,再撮合到一起,就真的很难说了,这可不是几十亿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批新势力们,通过炒概念,拿融资,讲技术故事,再拿融资,讲品牌故事和未来,再拿融资的方式,走过了将近10年的时间,但是到今天,也算是大浪淘沙之后,在第二批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转型后的第三批新势力的夹击下,第一批新势力走的路线,不再能走得通了。
头部新势力有暂时性“危机”,化解难度不大
目前出现问题的不只有威马,像小鹏在2022年也出现了一些危机,尤其是在小鹏G9的上市风波之后,以及交出了月销5000多的成绩,都让大家为小鹏捏了把汗。年底这段时间,小鹏汽车接连传出高管加盟——前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前吉利系高管易寒或将加入小鹏汽车,分别任职CEO和市场营销、公关传播业务,目前还没有得到小鹏官方完全的正面回应,但是既然传出了这种声音,也足以说明问题。
小鹏CEO何小鹏在2022年11月说过,早期一直想找一个CEO人选,但是一时找不到,也只能自己先扛起来。而现在的小鹏,可能真的需要一位新CEO。
小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代表着其他新势力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甚至跳出车圈,这些问题都是有借鉴性的。
首先在产品的定义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问题可以理解为无法向消费者们回答“我是谁”。
小鹏不断拓展车型与价格品类,从小鹏G3到P7,从P7又到了P5,而后又跳到了G9,4款产品覆盖入门轿车,又有中大型SUV,价格从15万-40万元,中高低端全有,并没有一条清晰的产品主线。
在新势力中,小鹏的车型定价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的合资,一款车型有特别多的细分车型配置,甚至出现了合资车型中那种配置互斥的情况,也就是在一个类似的价位,需要一项配置的同时,给你减去另一个配置,甚至不支持选装,新势力品牌中几乎就没有这么玩的,而且车型间很多技术是不相通的,虽然避免了套娃,但是也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品类感。
像蔚来车型,产品就是定位高端,在ET5出现前,蔚来完整出售的车型就没有下40万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而且还会用服务好的这个标签去打动潜在消费者,如果想要用更低的入门价格来换量,蔚来可能会采用新品牌“阿尔卑斯”来打开市场,不会把蔚来的高端定位拉低。
理想靠着一台理想ONE买了3年多,把家庭这个定位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后也顺理成章地推出了L9,以及L8、L7等车型,价位在30万以上,你可以说理想的营销方式带坏了车圈内的一大批品牌或者人,但是它的形象立住了。
与它们相比,小鹏的产品就显得没有什么特点,以及话题点了,都说小鹏是技术“宅”,可是在目前大家都在卷智能化的阶段,小鹏花重金砸出来的高阶智能化,并没有体现出与其他新势力有什么不同,甚至是和传统品牌中一些做得好的车企比,小鹏都不太有什么优势。
小鹏目前已经落地的高速和城市NGP,相比于其他新势力们做的,没有什么优势,因为这个故事吧,已经没什么可讲的,不管你用什么硬件,多少激光雷达,多少英伟达芯片,可是你能实现的功能和特斯拉用8个低像素摄像头做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没有什么差异化的体验。
而小鹏的智能座舱与蔚来和理想它们相比,体验差异度更低,蔚来搬出了AR技术,理想用3D ToF来做差异化,效果虽然有待商榷,但是跟它们相比,小鹏显得有些平庸。
而选择我们看到网传的这两位要加入小鹏的新同学,都是来自传统车企的高管,新势力们之前大多被冠以互联网造车的定义,确实是它们用互联网思维,以及一些做事方式,用很快的速度站稳了脚跟,可是发展到了如今这一步,路好像不太好走了,急需要传统车企的经验来做指引,归根到底大家造的还是车,玩资本运作的那一波已经快销声匿迹了,既然还是造车,那就需要一些传统的经验来进行参照,在目前这个阶段认清问题的实质,相当重要。
总结
智能化的差异化,以及“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所有竞争到现在,依然存活的新势力车企们都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因为新势力们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已经到了大家该兑现功能的时候了,却发现讲得五花八门的故事,到今天落地一看,没什么区别,而且这个问题放在短期或者中期来看,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故事讲得差不多了,产品也做出来了,就该看哪个品牌的号召力强,哪个品牌在消费者们心中立得住。
第一批新势力走到现在,真的已经不剩几家了,基本格局已经定下了,小鹏虽然暂时出了一些小插曲,但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在调整之后,大概率也会很快回归原位。第一批新势力们的做事方式,也只能用在蔚小理以及其他极少数的几家其他车企上,对于其他绝大部分车企不具备借鉴意义,况且它们也到了该冷静冷静,想想下一步棋怎么下的时候了。
作者丨邹宇源
原文标题 : 威马融资救命,小鹏求贤若渴,钱已不能解救互联网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