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切入
或许是吸取了上一次造车失败的教训,美的这一次并没有选择以整车制造的方式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而是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增量市场福利。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相较于动辄几百亿元投入的整车制造行业来说,零部件产业的资金门槛则低了很多。
况且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研发、产品、制造、营销、售后中的任何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即便把这些环节都做得不错,如今许多新势力品牌依旧很难实现整体盈利。而对于To B的企业来说,则可以通过快速起量实现盈利,是淘金卖水的一门好生意。
同时,相对于燃油车领域,电动车的零部件与空调的一些核心技术有着很高的重合度。
以热管理系统为例。大家之所以开电动车过年回家时会经常吐槽“电动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锂电池的特性决定了电动车在冬天续航必然会缩短,以及不同于燃油车用发动机余热升温的体系,电动车用空调制热是一项十分耗电的工程。
比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PTC热敏电阻制热,其原理类似于电吹风制热,依靠电流通过高电阻到导体制热,但由于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效率相当低,耗电量可想而知。
以早期装有2个PTC加热器的蔚来ES8来说,其额定功率为9.2kW,车辆的动力电池包容量为70kWh。假如两个PTC加热器同时以额定功率运转,1个小时就需要消耗13%的电池电量。
而热泵空调的出现,解决了PTC热敏电阻制热的很多劣势,其原理是驱动制冷剂从外部的空气中吸收热能,然后循环到车内出风口释放热能。和空调一样,通过压缩机来制暖。
这便给美的创造了绝佳的切入点。毕竟美的在空调压缩机的研发方面有着几十年的经验,与热泵空调所需的压缩机有着很强的相似性。目前,威灵汽车部件推出了两款压缩机:R134a电动压缩机和二氧化碳转子式压缩机。
其中,R134a压缩机的转速已达到12krpm,工作温度低至零下40摄氏度,还拥有低噪声、低振动等优点,让乘坐人员舒适性得到提升。
对于二氧化碳转子式压缩机,更是被美的宣传为 “近50年来工业压缩机领域的一次技术突破”, 相同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可以提升20%。
根据威灵汽车部件的 “333战略”:第一个3年,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汽车核心部件;第二个3年,公司将部件集合成模组,更多供应组件;下一个3年,公司计划提供整个系统解决方案。可以看出,美的也想以自己擅长的技术领域作为切入口,在更大面积、更深层次上参与造车。
其实这也是To B企业的一种常见的成长模式:从自己擅长的细分赛道切入,不断拓展产品线,最终实现更高价值的产品矩阵输出。
不过,对于跨界入行的美的来说,在自己最擅长的压缩机领域取得成功之后,能否在扩展产品矩阵之后,得到下游整车厂商的认可,依然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危机重重 ?
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为7603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3.6%,但与2019年相比,仍旧下滑了7.4%。
疫情影响是一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人口增长的拐点到来,地产行业已告别高增长,与之密切相关的家电产业链,也必然随之波动。
为此,近些年来美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力求挖掘第二增长曲线,减少主营业务波动带来的影响。
比如美的在2018年成立了美的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围绕自动化设备、存储芯片、新材料、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投资。
当然,新能源汽车作为增速最快的市场,其中一些领域又与美的此前的技术积累有着很高的契合度,自然是美的所布局的重点方向。
不过即便如此,美的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压缩机,其应用场景——热泵空调由于单价较高,目前只是在高端车型上得以应用,难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威灵汽车部件总经理陈金涛也曾透露,目前威灵汽车部件的市场份额中,25万元车型占了很大的部分。但是在10万元、15万元的车型里做得还是不足。
而在其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如电机、电控方面,美的想要实现业务突破则更为困难。因为这些领域往往主机厂商已有完善的配套体系,并且这些供应商凭借多年以来的积累已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壁垒。
比如在电机领域,国内供应商有方正电机、大洋电机、卧龙电驱、精进电动、三相科技、清泰科等企业;在电控领域,有汇川技术、英博尔、时代电气、科博达、巨一科技、众联能创等企业。
对于整车厂商来说,为了保障产品质量,一般只会定点2~3家供应商,其中主供应商会获得将近八成的订单,同时从接触到获得定点一般也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也就让美的这种新入局者想要起量变得有些困难。
除此之外,对于2023年,大多数机构预测,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的销量增速会大幅度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在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速仅为35%。
终端市场销量增速的下滑,往往会被迫让整车厂商采取降价的方式来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供应链完善的中国市场来说,整车厂商也势必会对零部件企业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对于刚入局的美的来说,也是一个潜在危机。
如今,除了美的之外,海尔、海信、格力也都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这些老对手或许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的时刻再一次相遇。
作者 | 古月
来源 | 车圈能见度(CarVisibility)
原文标题 : 死磕造车,美的换道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