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订单过万!这家“时运不济”的车企又站起来了?

雷科技
关注

威马汽车出海的自信在哪?

国内车企出海,必先要获得当地市场的审批,这一过程往往需要2-3年,而威马汽车很有可能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在做出海的准备,可见进军国外市场绝非头脑发热的临时策略。欧盟方面的认证,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难度还要更高。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造车新势力之一,威马汽车还是踏踏实实造车的一家厂商。在别家都寻求汽车制造商代工时,威马反其道而行之,坚信手握生产线才是硬道理。从前期角度来看,自建工厂费时又费力,花销还特别大。据小雷所知,威马汽车前期自建生产线就投了差不多300个“小目标”。

 

image.png

(图片来自威马汽车)

还记得蔚来老总李斌说过的话吗?他说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以上的资金准备。威马光是建设产线就花了差不多300个亿,可见造车确实是个相当烧钱的行业。

但从长远来看,自建产线的优势有很多,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产线调整更灵活,想造什么车就能造什么车,而且产品质量方面也更加可控,生产成本也更低,不会给汽车制造商牵着鼻子走。

同时威马汽车也有一个其它新势力羡慕不已的东西——造车资质,在如今这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比金子还要金贵。根据某位博主的说法,现在国内的汽车生产资质已经不允许销售了,只能注销。以后再也不会有新的造车公司,采取代工模式的新势力,未来也将一直维持这条路线。

退一万步讲,哪怕威马自己的汽车业务没搞下去,未来也应该会有造车新势力看在造车资质与质量把控的份上,找上威马合作。

image.png

(图片来自威马汽车)

说到这里,质量是威马汽车制胜的关键吗?小雷认为不对,早在威马之前,已经有一些国产新势力成功打开欧洲市场,它们同样经受住了欧盟的高标准考验,证明质量同样可靠,其它方面也能满足当地市场的要求。

除了这些,威马汽车的自信或许就剩下先发优势了,毕竟小雷也提到,海外市场的新能源品牌还不多,交付规模暂时也不大,威马仍然能靠着早入场的优势,占领国外市场。

只有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为主的海外市场,定然掀起不了什么波澜,这个市场从来不缺买车的人,但他们缺少更多的选择。

出海是国内新能源品牌的“救命稻草”?

威马汽车及其它新能源品牌走出国门会是未来吗?小雷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最直白的就是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将汽车卖给更多的消费者,追求销量和订单,并把品牌名号打响。毕竟国内市场竞争太过激烈,还有价格战,对于消费者是好事,但车企并不这么觉得。

出海只是车企发展策略的一部分,这并不意味着厂商以后会把重心放在国外市场。如今海外的消费者,除了特斯拉以及传统品牌的部分新能源产品系列外,能选的并不多,即便国内部分品牌有布局海外市场,但是实际交付规模不大,远比在国内交付的少。

国内新能源品牌出海,无疑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走出国门并非一味追求销量上的提升,同时也在锻炼销售渠道、本土化、产品质量、售后、营销、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另一方面,连威马汽车这样淡出新能源主流视野的厂商,都能够通过各种测试进入欧洲市场,这就说明其它实力更强,资历更雄厚的竞争对手,进入欧洲市场更是轻松。一旦威马汽车错过了这个走出国门的先发优势,那么结局恐怕跟国内的相差无几。

image.png

(图片来自威马汽车)

不过,小雷认为这也是后话了,威马目前需要做的,还是恢复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渠道的正常运作,至少不要让支持威马汽车的消费者失望。威马汽车现在手握过万的海外订单,按照目前的状况,交付完毕需要多少时间,谁也不好说,相信海外的消费者也不愿意在一辆车上花太多等待时间。

再说了,威马在国内的销售、线下实体店、生产线、售后维修渠道都曾一度瘫痪,至今也不一定完全恢复过来,现在的威马汽车还有多少精力布局海外市场,其实也不太明朗。

某种程度上,这家公司在产品升级节奏上,跟国内其它车企还是略有脱节,产品布局、规划、定位上模糊,或许是导致威马在国内市场失利的原因。但话别说太死,威马汽车既然坚持复工复产,甚至还有上市的计划,必定是有自己的底气的,我们不妨给它一些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

本文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出口订单过万!这家“时运不济”的车企又站起来了?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