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没有捷径,性价比才是硬道理!

汽车公社
关注

重塑话语权,觉醒新时代

“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这是下一周即将开幕的上海车展的主题。三年疫情被画上休止符,自主品牌和全球性跨国车企即将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

然而动荡、不安、焦虑,夹杂着市场的巨变,注定这场秀肌肉的车展,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具有看点的车展,开头提到的多个品牌多款车型新产品上市那非常惊喜且残酷的价格就足以说明一切。

年初,嗅到危险势头的特斯拉,无情地将价格一调再调,直接锚定了新能源汽车的走势。而中国销量第一的车企比亚迪,则直接以“秦统天下”为Solgen,将混动秦的价格拉低到10万元以内,口上说着“要给对手留活路”,心里和动作却很诚实。

前者牵引着豪华和新势力品牌的方向,后者则正在自主和主流合资的混战中,重新定义规则。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家最具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的品牌,在10-30万元这个中国市场消费者最集聚的领域,用自身的优势,重构着市场格局,不得不让所有车厂应声而动。

据说,具备强大毛利能力的特斯拉,其价格还将进一步下探,这个由技术狂人马斯克带领的科技品牌,在众多消费者的追捧之下,以鲶鱼身份将市场搅得动荡不安。而另一位成本大师王传福,则将比亚迪推向了另一高度,不仅夺得国内车企销量第一的名头,接下来还将冲击狭义乘用车企销量纪录巅峰。

当新能源开始统治各大细分市场和领域,汽车行业的新时代已经来临。3月份轿车零售榜前三都是新能源,这应该是历史首次新能源产品正式超越朗逸、轩逸这样的传统燃油轿车。而SUV市场早已被比亚迪宋和特斯拉Model Y接连霸占榜首,豪华车领域蔚来、理想、极氪们不断分食BBA的换购客户,毫无竞争里的入门级燃油车产品正在逐步撤退,给五菱、奇瑞和长安们的电动车留下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显然,几乎所有产品在细分市场的成功,都与价格有直接的关系,包括业界“油电同价”的呼吁,也正在逐步照进现实,甚至带给市场和消费者“电车比油车更便宜”的新感觉。特别是当动力电池原料碳酸锂的价格从过去60万元/吨的价格跌破20万元/吨,电动汽车的价格体系还将迎来进一步重塑。

试想一下,20万元以内的特斯拉,和15万元级的比亚迪宋,两款重磅炸弹级的产品一旦成为现实,这又将会在市场上掀起多大的血雨腥风啊。所以,都在谈“活下来”的车企们,不得不赶在特斯拉和比亚迪再次降价之前,先掌握着定价主动权,再次将性价比这个最直接的优势摆上台面。

包括汽车市场在内的任何行业,只有具备真正的性价比优势,才是最大的竞争力,而性价比的背后,企业要长久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和成本优势。正如之前吉利汽车CEO淦家阅所说: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与产品的竞争则是成本,价格战本质就是成本竞争,比亚迪和特斯拉,目前都赢在于此。

当中国品牌的份额保持在50%以上,开始威胁到合资品牌原本的霸主地位,合资品牌不得不再次审视中国市场和竞争格局,接下来所有看明白的车企几乎都会率先从价格上去做文章,参与到这场话语权重塑的竞争中去,毕竟如今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来自行业普遍的声音表示,价格战的席卷,还将持续到今年年中。新产品的扎堆上市,和更刺激的价格,时时刻刻都在刺激着车企们,是否真的能够放下身段,把新能源放在核心位置上,先从内部革命开始;更时时刻刻提醒着哪些羸弱的新造车企业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去迎战这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

而对于主流的合资大厂们,他们的全球大佬更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观察一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更需要重塑一下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内心的认知。就像去年领克欧洲营销负责人魏思澜,阔别中国三年后再次来到中国看到的变化一样:中国汽车的质量、设计在不断优化,路上一半的车都是中国本土生产,最酷炫的汽车设计外观都源自中国本土车企,中国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之快的确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但欧洲、美国市场仍然在那里呼呼大睡、不思进取,欧美普遍存在一种傲慢的心态:他们始终觉得自己的车、技术、品牌远远好于其他国家的车企。这种想法的天真,迟早会在残酷的市场面前被无情撕下遮羞布。

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那么多跨国车企的投资者和管理层来中国市场看这里是如何内卷,相信会给他们带去更多其他市场看不到的触动,全球最重要的中国市场,正在以残酷和血腥,迎来下一个新的觉醒时代。

       原文标题 : 车市没有捷径,性价比才是硬道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